Common Place:夹在驴肉火烧和丧葬店之间的select shop
每家买手店根据店主与买手喜好都各有风格,能够将一班志同道合之士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社群,不必跟随大众潮流趋势。在北京及杭州均有分店的Commonplace走的便是暗黑、低调奢华的风格。不过,风格是虚空的描述,若你未亲身走到店里体验的话,还是不足以感到它的独特之处。
Common Place开业大半年,在北京及杭州各有分店,代理了欧亚各地的大小品牌。开办人张季和黄澄自少便喜欢暗黑、先锋系的服饰,两人在芝加哥修读艺术时更是接触不同风格类型的衣饰,毕业回国后便一起开设了Common Place,透过共通的时尚审美来结集一班好友。是次走进北京店访问,才发现买手店不能只靠服饰风格来生存,背后还有买手们一套的文化、美学考量下的经营模式来支撑,才能让消费者 买到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活态度。
根据服装的“内外性”来挑选品牌
衣服虽然是外表上的包装,但要造出一副华美皮囊不难,同时具有内涵意义才不易。对Common Place来说,挑选入店的品牌最看重衣服的内涵,那才是让衣服鲜活的因素。内涵不只是材质,还有衣服的结构组成以及相应的功能。当我们穿上衣服后便开展了与衣服的沟通,我们根据喜好、品味来配搭衣服,它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习惯、自信与气场。Common Place就是根据衣服的内、外来选择适合的品牌,有大众熟知的,也有不知外却名副其实的设计师品牌,如DRKSHSW by Rick Owens、Henrik Vibskov、Atelier Hon'ne、Marc Le Bihan、Cherevichkiotvichki等近50个品牌。
Common Place推荐品牌:
结合买手店与画廊来传播美学
与一些本地设计师谈起时,其实他们都希望在推出新系列之时能够有一个充份展现设计概念的空间,可惜在香港往往没有合适的场地或碍于资金问题无法配合。要寻找到这类型的时装店,大概都要在内地才看到。Commonplace的北京店面其实是一个展览空间,店舖隐藏在里面的门后。这样的设计也另有他们的巧思,除了是增加客人们的体验外,张季还解释说这跟美学教育有关——社会美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外在的穿衣表达,第二是内在的艺术蕴涵和培养,第三则是“景点式”作品的传播,“我们利用视觉性的展品来吸引人们拍照并发到网上,可以增加店的曝光,也连结起穿衣和艺术的美学关系。”或许你觉得这不过是一种宣传手段,但时装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这样的方式正代表了现代人“相机行先”的习惯。
“贴地”买手店:城乡结合下的消费考量
Common Place北京店位于近郊的顺义区,还没有公共交通能到,实在想像不到一家买手店会开在如此偏僻而且一点也不“fashion”的地方。张季和黄澄解释选址在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所说的要“贴地”——“这是城乡结合部风格,中国人总是很排斥这种现实发展,去向往外国工业风,但事实这是外国有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把店舖营造成工业风就太刻意,我反而觉得城乡结合部很亲鵴,因为我们来自那里。”除此之外,Commonplace的两家店都系依从原址风貌来装修。北京店原址为家具厂,店内所用的柜子都是工厂关闭后剩下的;而杭州店选在一家仍在运作中的工厂划出空间来开设,用工厂中的沙袋及生锈铁板来装修、置物,尊重工厂原来设置。
第二个原因则是他们采用了一种“终点式消费体验”(Destination Shop)的概念,即是消费者在这里不会有机会去其他店,也没有机会比较其他店,只此一家。Common Place不是一家在路边或商场里的店,人们不能“路过”而进入店,“我们集中于小众市场,希望增加顾客的购物体验,让他们认真看衣物,不想他们只是经过看看。而且店内的衣服都比较脆弱,不希望被翻来翻去。即使一天只来一个客人,愿意来的都一定是会消费的客人。”虽然两人都没有商业背景,但边开店边学习下也找出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与顾客群,慢慢根据口耳相传、网络建立起口碑。
我有感私,希望收藏不为人所知;祁奚襟怀,我把收藏公诸于众。
虽然Common Place说要将收藏公诸于众,店舖却设在遗世而独立的地区,似乎有点别扭,但也不是不能理解。买手店就是考验买手们的眼光与品味,也像一场配对游戏来寻找臭味相投的人,比起渔翁撒网式地找到同好人,Common Place更像是“姜太公钓鱼”——有心人自然会前来。不知你又是否愿意上钓?
Common Place
北京店址:顺义区顺沙路98号
杭州店址:余杭通运路69号 欣达钢塑内部#11 楼#4 电梯2.5层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其余时间需提前预约
Instagram:@commonplace.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