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迷思(上):撕走小众标签

撰文: 陈乐儿
出版:更新:

经常有人以“小众”来标签非名牌类时装品牌,到底何谓小众品牌?小众又是否必定与大品牌对立?《一物》邀来三个本地非大型时装品牌的创办人——Jeff Mui(Dark Art)、Miu Chan(Stillhouse)及Rex Ko(Luddite)来谈谈作为设计师、经营者如何看待“小众”这回事。

经常有人以“小众”来标签非名牌类时装品牌,到底何谓小众品牌?小众又是否必定与大品牌对立?《一物》邀来三个本地非大型时装品牌的设计师及创办人——Jeff Mui(Dark Art)、Miu Chan(Stillhouse)及Rex Ko(Luddite)来谈谈作为设计师、经营者如何看待“小众”这回事。

o:object aJ:Jeff MuiM:Miu ChanR:Rex Ko

o:你们认为自己小众吗?M:我们做的设计跟现时流行的东西有出入,所以被标签为“小众”。其实我做的品牌一点也不小众,不是一些很偏门、很难穿的衣服,人人都可以carry。

R:我无特别思考小不小众的问题,一向都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自己的设计,某程度上会做一些外面没有的设计,慢慢给人感觉这是他们未见过的东西,所以会被标签为“小众”。

J:对我来说,“小众”会成为将来的大众。它只是一些目前大部份人未见过的东西,但它会在周边延伸,慢慢变成将来的大众,将来的大众又把一些将来小众的元素成为一个新的时代,不断mix and match,目前走得前的品牌就被称作“小众”。

某程度上做创作是顽皮的,你有自己的见解 、影响力,所以你才会做创作去影响别人。
Jeff Mui - Dark Art设计师
Jeff的婚纱作品,他将之形容为“Between painting and reality”。(Jeff Dark Art facebook)

o:你们如何看待大众、小众标签?当愈来愈多所谓“小众”品牌出现时,会否觉得泛滥?J:在这个新世代,大小众不是分类得太明显,反而接近了。Facebook及Instagram的平台一打开就可以搜寻到各类的东西,只要好看的东西自然就多点击率。这个世代是由自己做主导,我们三人都不太介意大小众与否,可能衍生的价值观是——“怎样才是自己”才是重要的。为何你喜欢这件事呢?是否能理解自己多些?

o:在设计路上,你们如何理解自己?有找到“怎样才是自己”的答案吗?J:某程度上做创作是顽皮的,你有自己的见解 、影响力,所以你才会做创作去影响别人。我知道我性格是这样,所以才开始去用图像尽量表现自己,不多用文字。

R:喜欢创作的人都有共通点:坐不定、喜欢古灵精怪的点子、喜欢玩、喜欢创作和制作的过程。我自小已经有这个演变和意识,长大后便读设计,一步一步都想有自己的作品,慢慢走了这条路。再说,如果我们不做这行,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坐office或做银行我都做到,但未必享受。

M:我想很多创业人士都有考虑“你创业后能走回头路吗?”你性格是否能打工呢?或者是否能安于本分、按步骤做事?

J:那种步骤不是别人要求你按照的步骤,是你自己的步伐。我们创造自己的文化,我的人生是喜欢用这种速度来走,并非你告诉我要用你的节奏。

Rex寻宝回来的1930年代法国工人背心服。(IG @luddite1811)

o:设计师固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你们的客人都有什么特质?M:他们不是想追潮流,而是想寻找适合自己、一些比较耐用耐穿的衣服,想建立自己形象,不想随波逐流,不是想买快时尚的人。

J:很简单,喜欢我的东西。我本身的方向较艺术性,我觉得设计和艺术的源头来自“反叛”和“反对”,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负面的词语。真正有自由的人会接受这种想法,我们的脑是无限大的,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有意念去做出来的话,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观的方向。

R:我的店主要卖古着,什么种类的人都会来,可以看出喜欢我店舖的都是有自己的追求、有多些思考的人。他们从不认识古着而开始去研究,是否光顾是另一件事,但他们会在这里得到一些启发。

(设计)卖不出不代表他们的设计不好、不代表他们不值得更好的生存,而是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机会。
Miu Chan - Stillhouse创办人

o:艺术性与商业化是对立面吗?J:是对立面,对我来说两者不需要最得平衡,那是徒劳的。你如果取得平衡,不会做到好作品,你不能完全表现自己。做一件事时,如果用了30%精力去想其他事,对我来说是浪费自己生命、时间,人们看到我的作品  是想看到我用100%的精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的作品很多基本上不能穿,但我不介意, 因为作品代表我生命。做独立品牌是自己一个选择,曾经很多大品牌都叫我加入开晚装系列,给的条件都很好,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成为主流、成为一个短暂的潮流。我为自己一手一脚做出来而自豪,我亲手卖出来时起码自己舒服。另外多年来我都坚持自己的画不会卖,周杰伦也来过我的店买画,我也拒绝了。独特和小众有些坚持,是对方不明白,这种不明白就成就了自己这条路。

R:经济层面来说,我们做的东西会慢慢衍生价值,客人都会慢慢明白我们做的事情的价值。他们喜欢与否我不能控制,但他们乐意给我们意见去做设计,或者帮助他们做出他们想要的服装,这是共同的价值,过程中有交流。我没有特别去想对立面,只是有些事情的价值可以一起生长出来。

Stillhouse会协助新进设计师办pop-up店,又与不同设计师联乘,图为与Curtis Li Studio合作的洗水宽腿牛仔裤,再配搭Blue Blue Japan 的针织外套。(IG @stillhouse.haven)

M:Stillhouse的角色除了卖自家服饰,也有卖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我无真正去考究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是否很商业,反而考量到底我们有无办法去接触好的作品及设计。设计或品牌是否必定要得到市场认受性才是好的作品?我不认同,总有人欣赏你的作品,只是他们能否接触到你的作品。很多喜欢设计或做设计的人都不太懂表达自己,但他们的作品就是一套表达自己的语言。卖不出不代表他们的设计不好、不代表他们不值得更好的生存,而是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机会。

我在做将来的古着,它们是没有过季的。我的衣服从来不做特价,我定的价值是多少就多少,如果特价的话对之前买了的人不公平。
Rex Ko - Luddite设计师

o:假如你们设计的作品没有人买,也会怀疑自己吗?R:我不想我的系列像普通时装品牌般一季接一季,我在做将来的古着,它们是没有过季的。例如有件衣服第一季出来反应一般,我会下年或下下年再卖,反而下季有人找它。随时间不同大家看的东西都不同,或者你的客人由读书到出来工作时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的衣服从来不做特价,我定的价值是多少就多少,如果特价的话对之前买了的人不公平。有些客问:“这件不是上年的吗?”我会说:“对呀上年的,今年升值了!”古着就是这个意思,以前的衣服你找不回,如果剩下最后三件,反而会觉得更罕有。这个概念一来环保很多,而且为何要舍弃自己的作品?

J:美学是一种恒久性,如果那件事经不起时间,那种美学只是大路文化。无论你放多少年,再拿出来还是自己喜欢的,这才是好的设计。

M:我们三人都有自己店舖,建立了自己的生存模式,可以不用理会外面时装的趋势。我们的经营模式完全是依赖店舖去制造品牌的生存环境﹐比起很多外面的大品牌健康很多,不用因为过季而减价或者要看多少买手入货。他们不断制造新的潮流和消费意欲,但我们没有。我们的顾客也是喜欢我们的独特性,而不是不停转变新的潮流。需要不断追潮流的客人,相信也不是我们的客人。

采访:陈乐儿场地提供:stillhouse.lock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