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迷思(上):撕走小众标签
经常有人以“小众”来标签非名牌类时装品牌,到底何谓小众品牌?小众又是否必定与大品牌对立?《一物》邀来三个本地非大型时装品牌的创办人——Jeff Mui(Dark Art)、Miu Chan(Stillhouse)及Rex Ko(Luddite)来谈谈作为设计师、经营者如何看待“小众”这回事。
经常有人以“小众”来标签非名牌类时装品牌,到底何谓小众品牌?小众又是否必定与大品牌对立?《一物》邀来三个本地非大型时装品牌的设计师及创办人——Jeff Mui(Dark Art)、Miu Chan(Stillhouse)及Rex Ko(Luddite)来谈谈作为设计师、经营者如何看待“小众”这回事。
o:object a
J:Jeff Mui
M:Miu Chan
R:Rex Ko
o:你们认为自己小众吗?
M:我们做的设计跟现时流行的东西有出入,所以被标签为“小众”。其实我做的品牌一点也不小众,不是一些很偏门、很难穿的衣服,人人都可以carry。
R:我无特别思考小不小众的问题,一向都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自己的设计,某程度上会做一些外面没有的设计,慢慢给人感觉这是他们未见过的东西,所以会被标签为“小众”。
J:对我来说,“小众”会成为将来的大众。它只是一些目前大部份人未见过的东西,但它会在周边延伸,慢慢变成将来的大众,将来的大众又把一些将来小众的元素成为一个新的时代,不断mix and match,目前走得前的品牌就被称作“小众”。
某程度上做创作是顽皮的,你有自己的见解 、影响力,所以你才会做创作去影响别人。
(设计)卖不出不代表他们的设计不好、不代表他们不值得更好的生存,而是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机会。
o:艺术性与商业化是对立面吗?
J:是对立面,对我来说两者不需要最得平衡,那是徒劳的。你如果取得平衡,不会做到好作品,你不能完全表现自己。做一件事时,如果用了30%精力去想其他事,对我来说是浪费自己生命、时间,人们看到我的作品 是想看到我用100%的精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的作品很多基本上不能穿,但我不介意, 因为作品代表我生命。做独立品牌是自己一个选择,曾经很多大品牌都叫我加入开晚装系列,给的条件都很好,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成为主流、成为一个短暂的潮流。我为自己一手一脚做出来而自豪,我亲手卖出来时起码自己舒服。另外多年来我都坚持自己的画不会卖,周杰伦也来过我的店买画,我也拒绝了。独特和小众有些坚持,是对方不明白,这种不明白就成就了自己这条路。
R:经济层面来说,我们做的东西会慢慢衍生价值,客人都会慢慢明白我们做的事情的价值。他们喜欢与否我不能控制,但他们乐意给我们意见去做设计,或者帮助他们做出他们想要的服装,这是共同的价值,过程中有交流。我没有特别去想对立面,只是有些事情的价值可以一起生长出来。
我在做将来的古着,它们是没有过季的。我的衣服从来不做特价,我定的价值是多少就多少,如果特价的话对之前买了的人不公平。
o:假如你们设计的作品没有人买,也会怀疑自己吗?
R:我不想我的系列像普通时装品牌般一季接一季,我在做将来的古着,它们是没有过季的。例如有件衣服第一季出来反应一般,我会下年或下下年再卖,反而下季有人找它。随时间不同大家看的东西都不同,或者你的客人由读书到出来工作时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的衣服从来不做特价,我定的价值是多少就多少,如果特价的话对之前买了的人不公平。有些客问:“这件不是上年的吗?”我会说:“对呀上年的,今年升值了!”古着就是这个意思,以前的衣服你找不回,如果剩下最后三件,反而会觉得更罕有。这个概念一来环保很多,而且为何要舍弃自己的作品?
J:美学是一种恒久性,如果那件事经不起时间,那种美学只是大路文化。无论你放多少年,再拿出来还是自己喜欢的,这才是好的设计。
M:我们三人都有自己店舖,建立了自己的生存模式,可以不用理会外面时装的趋势。我们的经营模式完全是依赖店舖去制造品牌的生存环境﹐比起很多外面的大品牌健康很多,不用因为过季而减价或者要看多少买手入货。他们不断制造新的潮流和消费意欲,但我们没有。我们的顾客也是喜欢我们的独特性,而不是不停转变新的潮流。需要不断追潮流的客人,相信也不是我们的客人。
采访:陈乐儿
场地提供:stillhouse.lock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