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te Eye】John Gregory:错误美学

撰文: 张凯祺
出版:更新:

有手机/相机就做得摄影师的时代,要决定一个合适的摄影师访问人选,是令笔者懊恼的事,不知以何准则作定断。明星御用?拍过大牌子企划?有自己一间四四正正的工作室?这个时装圏爱吹嘘但实力欠奉的大有人在,为免陷入糖衣陷阱,还是从私心出发,因为欣赏他的作品而邀请John Gregory接受《一物》专访。

除特别注明,摄影作品由John Gregory提供。

+3

读Wing Shya近期的媒体访问,提到摄影时“错误不一定是错误”,不约而同地,早前访问这位90后新锐摄影师John Gregory,他也说道:“时装摄影容纳到错误”。艺术世界里头,难以厘清对与错,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判官,仅两年短促的摄影生涯,Greg又怎样评核自己的成果?

(Bowy摄)

美劳与艺术的分野

不是摄影出身,毕业于HKDI品牌营销、专攻平面设计的Greg,我会形容他是早熟,还是20出头但有大人的觉醒,面对不久前的过去,已有一份早来的不堪回首。Greg:“那时在DI拿了大奖就被捧上天,因为家人都是时装和设计出身,自觉比同龄的人有更多exposure,好听就叫自信,难听就是自负。”怀着这份自负,胆粗粗带作品远赴英国工作假期,到各家设计工作室叩门,结果被冷落了。“他们细问我作品的想法,微细位如为什运用这个字体、间隔、颜色、灯光运用,通通问到笃。但我答不出来,他们好奇既然是我的创作,怎么都懵然不知。”没法子,香港不存在艺术这回事,训练我们成为会画图的电脑机器、会襟掣的摄影机器。出走外国一趟,真正遇上冲击,他才明了自己的“sense”是一文不値,因为想法是空洞的。承接问Greg,那你现在的摄影、设计作品有想法吗?他说最大改变是现在找reference方法:“现在灵感来自文字、故事、生活,经过沉淀就会在脑海呈现一个画面,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

继续用图像作参考,这条路易行,亦易冠上抄袭者罪名,终究reference也有耗尽的一天。
John Gregory

看地方的艺术气息,到地铁月台打个转好了,低头玩手机等待列车外,另一种娱乐就是收看广告。同是摆明车马商业产物,但Greg形容英国的soft-sell比香港的hard-sell有趣得太多:“广告就是品牌说故事,要传递的讯息往往一句起、两句止,外国行得前很多,直接起用插画、摄影照片加一个logo卖广告,而香港膜拜的‘大堆头’和‘重味精’太愚蠢,等车的人短短一分钟,究竟可以汲收几多资讯?”

幻想将英国的地铁广告挂在画廊白墙上,也无违和感;假若换成香港的广告,就变得格格不入。
John Gregory

时装摄影的错误美学

失焦、奇怪剪裁、不合比例、起皱的恤衫、男不像男、女不似女,都是商业拍摄上不容许的错误,尽管常言道艺术从没对与错之分。但这些错误,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时装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缺陷美。Greg拿美国时装摄影大师Terry Richardson作例子:“他靠拍摄活动照成名,当年徘徊纽约周边,没怎样的器材,打上强烈灯光拍下年青人派对,有人批评影到‘爆晒’无技术可言,但就偏偏独树一格!”

“有多少少嘢睇”的时装照

对Greg来说,摄影和设计建基于相同概念,只是创造手法不同,前者是靠相机、光圏、快门,后者是电脑和笔。有平面设计的底蕴,就在摄影作品上卖弄设计师的触觉、色码的敏感,Greg重视后制,很多作品的调色都渗透电影感,甚至相片加上仿电影字幕的字体。“你以为是实拍的相片,其实后制花的时间更长。”以下作品为例,每张宝丽莱、胶纸、手写字都尽显背后设计的工夫,为了比稳打稳扎的时装照“有多少少嘢睇”。回想当初玩票性质和朋友夹份拍摄test shoot投稿,结果被外国线上时装杂志Fucking Young刊登,Greg的心情依然存着终遇伯乐的飘飘然:“在香港被唾弃的作品,或在外国人眼中就是宝!”茫茫的时装汪洋里,海量的照片、艺术品、创作飘浮着,大家满心期待被打捞上岸,可是在香港对艺术(或是对美)的要求标准仍然粗疏,漏网的好作品多的是。怎样的力量方能扭转这僵化的局面呢?

农夫唱片封面

英国回港不久,旋即胆粗粗主动联络本地著名摄影师Sunny Lau,寻求工作机会,当时Sunny反问一句:“跟我很辛苦啊?”,但他想也不想就答应。“要站在别人角度出发”,是他从Sunny身上学会的一件重要的小事,A3纸上8pt的字体,你可以说有格调,人家一定看得懂,但企远一步已经看不清了。短短一两年间,已有份参与香港金像奖海报、农夫唱片封面及演唱会海报的设计。言语间,感觉他是很“chur”、很有冲劲去表现自己,绝对不是“等运到”那一批,丰富又得体的portfolio与他的性格不无因由。

有感世界对街头时装,开始慢慢变质,由过往著重品牌背后理念,变得剩下logo,剩下一场marketing游戏,只关心logo有几大、有几明显。Greg自发拍摄及设计一系列仿人形公仔的图像,唤醒我们多认识品牌文化。

折射了你和我的影像

跟Greg聊着聊着,发现讨论摄影美学的内容不算多,轻轻带过一句“美就是主观啦”,谈得较深入的还是有关现实,他曾面对异国艺术文化冲击,商业世界的考量,初出茅芦被小觑,其实他的经历蛮平凡,只是集合了很多人(尤其是Generation Y)的写实。黏着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双重身份,他还是喜爱别人称呼他是摄影师,原因也很现实:麻烦事相对地少,即时见到成果。来到一七年的最后一天,你我都忙着挖回这365天的记忆,尝试总结功过好让自我感觉“圆满”点,Greg则以“冲”作结,寄望继续有冲劲去冲任何事,但下年不要冲得似只盲牛。

不想被定义为摄影师,摄影只是我表达方法之一。但我还是喜欢摄影多点,因为平面设计在香港地是个无底深渊,似一件工具。
John Gregory
(Bowy摄)

你的灵感缪思是什么?

电影《月亮喜欢蓝》,把冷色调玩得出神入化,灯光运用値得参考,也把黑人男演员拍得很有美感。人物传记书籍《Steve Jobs》、《Shoe Dog》,吊诡的是以为当下看完就算,但某天无故醒起某一章节,就能转化成创作题材。

你的下一个企划是什么?

最近在筹备与外国艺术家合作企划,计划引入他们作品,大家可以负担得起的价钱买艺术品,不像Art Basel动辄几十万,升斗小民根本无从入手。另外和朋友在搞一个推广滑板文化的社交平台,应该很快面世吧?

(Bowy摄)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You should be working,每次开工都会穿这双鞋,提醒自己不要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