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妈妈的矛盾】让儿子自由选择:中一食烟又得唔得?
和大部分香港大学生差不多,小明大专毕业后就是两个字:“未知”。廿头,少女心也没有多害怕,随即就选择了背包客的浪游生活,去感受有别于发达城市的生活方式,借此了解不同人的价值观和另类的成长条件。游历东南亚一带国家,每到一处,就会纹一个图案在手臂,回来时,双臂已经差不多“花晒”。
中学时期曾受家长严格管教,“由细到大,屋企管得严,怕我学坏。回家玩电脑也只有一小时,只能尽量在时间内update Xanga和吸收资讯;跟同样需要准时回家的同学聊msn。被限时回家,会觉得瘀。心里一直想自主,觉得如果被社会上一些道德标准或家庭价值捆绑自己,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在严格家教下,反而想体验多点不同的人和事。”流浪的欲望也许由此生出。管得愈严,愈拼命逃脱,加上早早接触社会运动,小明在读书时期已经深受当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别管制他人,自己为自己负责。
戏剧性地,回港一段短时间,她发现自己怀了孕。虽然对前路并不确定,仍旧“未知”,但她也不逃避,和丈夫决心展开育儿人生。从以往的“未知”、“自由”到切实的经济压力,她坦白说仍未习惯;更惶论无端变成家长,为小生命负责的人生。
一向以生活方式尝试脱离家庭保守价值的她,看著仍在学行阶段的小孩时,发现有关代际教育的难处:原来并非自己年轻、思想自由就可以轻易拿捏“管还是放”的平衡点。她觉得自己身处于这一代,最能理解多元和开放的可贵,所以希望能一直跟小孩像朋友般相处,接受他的自由选择;然而,原来投注整份精神去培育一个人,她发现要为小孩做一些有利的选择亦相当重要。家庭教育中的这两种取向,似乎并不随著年代进步而轻易调和,每一代也可能有意无意重蹈上一代的覆辙,再影响下一代。访问中小明预想,将来小孩读中一时可能发生的“禁忌”局面,她也诚心地给出了一些“成熟”的答案。原来,活得自由的新一代反而更容易身陷伦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