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Fantasy|情越湾仔昔日海岸线 回溯开埠初期发展 细味变迁

撰文: 体育来稿
出版:更新:

生活再忙也要放松自己,尽量抽时间做做运动,城市散步就是其中一个都市人的运动良方。“行路Fantasy”经过一年半休息后重新出发,继续为大家推介香港各区散步路线,希望能做到“用脚行路、放眼社区、笔记情怀”。
撰文:闲人止步

前言

一年半前,《01体育》推出“行路Fantasy”栏目,集合7位奇人异士推行城市散步路线,地点无限制(香港﹑外地皆可),实行以游戏形式游走城市,一起感受散步的好处。经过7个星期激斗,小弟闲人最终更勇夺季军。

闲人止步在行路Fantasy中的6条推介路线一览。

即睇闲人止步过往Fantasy推介路线:

维港海滨漫步 由西环到北角 细赏香港发展之母
重拾维城足迹 浅谈四环九约 今日风景寻觅往日情
踏上成长路 回望人生上半场 一封给中西区的情书
铜锣湾怀古 念消失的物事 叹人生有太多下落不明
逆走广东道 求存 乐活 虚荣 殊途同归 跑一趟生命之旅
赏花鸟虫鱼 购波鞋潮物 旺角五街享受平民化玩物养志

当日在撰写最后一条路线之时,曾许愿希望“行路Fantasy”有第二季,通过自我增值,进一步加深对香港的认识,来继续为香港的美好留下点点足迹。殊不知天公聆听到小弟的诉求,“行路Fantasy 2.0”真的能够诞生。

不过伤感的是,除了闲人外,初代“行路Fantasy”其余6位成员都暂时不会在2.0之中亮相,闲人会独力肩负起介绍香港散步路线这份重责。正因如此,“行路Fantasy 2.0”将不会是一个每轮都计分的Fantasy游戏,成为了真正“一个人的Fantasy”。

行路Fantasy 2.0正式开始

闲话家常完毕,正式踏上今次旅程。上轮Fantasy闲人推介过港岛开埠初期有“维多利亚城”及“四环九约”等概念,当中提及下环,即今日湾仔。由于之前介绍主要涉及西环、上环及中环即今日中西区等地,较少提及湾仔,闲人今次路线就决定介绍香港开埠初期,湾仔原始海岸线一带旧区的今昔。

皇后大道东洪圣古庙对湾仔整个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闲人止步摄)

湾仔之名来源于现今湾仔洪圣古庙一带原来的小海湾地貌,故当地村民称呼这个小海湾为“湾仔”。香港开埠后,湾仔附近成为华人的聚居地,正如前述,当时的华人对香港岛北岸城区有“四环九约”的通俗分区,现今湾仔到铜锣湾礼顿山以东一带被称为“下环”,为“四环”其中一环。

本文之后会提及的洪圣庙对湾仔这一社区起重要地作用,自该庙在香港开埠约十年后1落成开始,区内人流渐多,“湾仔”之名亦日渐流传,至1881年港英政府根据民俗,将“下环”地区正式命名为“湾仔”。

“日行万步”挑战2024|10.1起报名 11月日均行路1万步可获证书

闲人止步行路Fantasy湾仔拾步资讯一览。(01美术制图)

闲人今次先由湾仔口(或老一辈称为“大佛口”)起步,从金钟地铁站走出太古广场三期(PP3)出口,会见到永丰街和万茂里,而这一带就是香港第一所发电站───湾仔发电厂(Wan Chai Power Station)昔日所在地。

今次行程由这里开始。(闲人止步摄)

湾仔发电厂旧地变身文青小区

香港是亚洲其中一个最早有电力供应的地方,而港灯亦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力公司之一。1888年,香港政府为了供应食水予山顶居民,与港灯签署香港首份电力供应合约,供电予抽水揼抽水上太平山顶。港灯遂于湾仔兴建首间发电厂,发电厂于1889年落成,位于湾仔星街和电气街交界,除发电机组厂房外,亦设有员工宿舍及办公大楼。

今日如此chill的湾仔小区,有谁想到昔日这里是一所发电厂的所在地?(闲人止步摄)

1890年12月1日下午6时,港灯开始为香港岛部份地区提供电力,包括燃亮位于中环德辅道中的首批50盏电街灯,使香港成为亚洲首批利用电力点亮街灯的城市。

街名为湾仔发电厂的存在留下痕迹:

随着1910年起,港灯供电范围由中环伸展至西环及山顶,开始发现湾仔发电厂逐渐不敷应用,便于1913年选址北角兴建北角发电厂,并于1919年夏季正式取代湾仔发电厂。湾仔发电厂于1922年停产拆卸。

逾百年前湾仔发展厂旧址,今日已转化为有格调的文青小区。(闲人止步摄)

至于发电厂附近的街道,除了光明街和电气街外,更引用《三字经》中的“三光者,日月星”来命名,即今日的日街、月街、星街。由于发电厂灯火通明,所以当地该处又曾被称为光明围。

今日该区已摇身一变成为集合各类型格艺术廊、家居精品店、花店、咖啡室、主题餐厅及酒吧等小社区,充满文青气息和士绅化的痕迹。

逾百年前湾仔发展厂旧址,今日已转化为有格调的文青小区。(闲人止步摄)

走到日街尽头有一小楼梯,和皇后大道东永乐里连接,下望为东美花园:

教会建教堂演化为小区

穿过日月星街小区街尾小巷,连结着另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地方。话说香港开埠初期,下环尚算是偏僻地区。当时政府在一幅山坡地开辟作坟场,给离世的外籍人士下葬。至1845年,随着人口渐增,坟墓逐渐迁往跑马地。

墓地搬走后,天主教会利用坟场旧址兴建房屋,租给贫穷教友居住,当中大都是由澳门来港工作的葡籍人士。当时教友们将此区命名为“进教围”,英文为St. Francis Yard。

与此同时,正因区内的人多是贫苦大众,赌博和卖淫业猖獗,风尘女子怀孕以致街上常有婴儿被遗弃。1848年,有教会人士在进教围设立孤儿院收养弃婴,运作5年后始迁往附近的海旁东面继续服务,故此区有一小街旧称圣婴里(Holy Infant Lane),相信是纪念当年天主教会在收养弃婴的工作。后来由于比邻发电厂在附近落成然后又搬迁,街道在1925年6月12日才改名为“光明街”,今日看来实在是个一语双关的名字。

周日下午路过湾仔光明街时,彷如有一道圣光打在街上。光明街原称为圣婴里,于1925年改为现名。 (闲人止步摄)

由进教围向东走到路口,垂直的一条斜路名为圣佛兰士街(St. Francis Street),与进教围一样以圣方济(St. Francis)命名,其实都是缘于区内曾有一所圣方济小堂(St. Francis Xavier's Chapel)。早于1845年,圣方济小堂已是当时区内所住的教友参与弥撒的圣所。由于区内教友人数不断增加,教区遂于1925年在跑马地建成圣玛加利大堂,但仍有不少湾仔区教友到区内的小堂参与弥撒。其后百年经过多番搬迁易手,现时位于星街的圣母圣衣堂,其前身就是昔日的圣方济小堂。

位于星街的圣母圣衣堂,与现时圣佛兰士街和进教围的发展大有渊源。(闲人止步摄)

走过圣佛兰士街后,不向下走往大道东,继续沿着一非行车路东行,拾级而上会见到秀华坊。这个地方较远离大路亦没有车能直达,相对僻静,令我回忆起电影《月满轩尼诗》以此为场景,张学友饰演那个颓废角色住在这里,每天慵懒地在附近踱步。

这街景令人想起电影《月满轩尼诗》中颓废的张学友。(闲人止步摄)

发展三十年 探灵胜地终变开扬

走在路上,其中一个巷口有标示“此路通往合和中心二期”,姑且走走看,结果发现新天地,原来是通往那个规划卅年、即将落成入伙的新商场。这范围虽然早已被发展商看中并规划多年,不过早年一直未有动工,连带邻近船街、南固台等等地点也因为长年荒废而成为了寻幽探胜之地,连《01体育》都曾经在这里举办过“揾鬼跑”活动。

【揾鬼跑.有片】跑手接龙再办“揾鬼跑” 潘绍聪带大家跑呢度!

昔日阴森的南固台遣址,今日已变得豁然开朗:

南固台门牌下“洋船街”的石街名牌,以及捷船街的街名,都令人联想到此地以往与码头和航运有关联。正如前文所述,皇后大道东一带以往是湾仔第一代海岸线,而第一次湾仔填海后,庄士敦道就成为了第二代湾仔海岸线。

船街正是建成于1910年代,由于当时其附近的庄士敦道是码头,因此该处附近街道以海上交通工具以及中国港口城市命名。“洋船街”即今日的船街,这条街的楼梯由石板砌成,一直保存至今,为香港其中一条保存完好的战前楼梯街。在1980年代合和中心未建成前,附近学校的学生,包括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及同济中学,都会使用该楼梯上落。至于捷船街(Schooner Street)名字中的Schooner,是指有两根以上的桅、且全部装纵帆的帆船,同样也反映昔日此地为码头。

如今这地早已将大部分旧建筑和树木拆掉砍走,虽然南固台仍在,但地貌与鬼屋已不可同日而语,船街一带变成了一个开扬的公园和广场,成为了湾仔最古老海岸线范围内,最新鲜的建筑群。

湾仔最古老海岸线旁最新的建筑:

+1

古庙见证沧海桑田

从船街公园回到皇后大道东,前行不久就会见到湾仔重要地标之一洪圣古庙,此庙现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其所在地亦是湾仔昔日海岸线的一大佐证。

据现时负责管理的东华三院所考证,湾仔洪圣庙原为海滨岩石上的小神坛,由坊众于1847至1852年间年依山岩建筑,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扩建。庙宇原座落海边,因湾仔海傍不断填海,现已位处内陆。该庙最近一次修葺是于1992年,并使1867年扩建的望海观音庙内花岗石过梁重现本来面貌。

洪圣古庙所在地亦是湾仔昔日海岸线的一大佐证。(闲人止步摄)

庙宇为三间设计,庙内供奉多位神明,包括洪圣大王、太岁、包公、华佗、文昌帝君、华光大帝,还有两位女神“金花夫人”和“花粉夫人”。庙侧建有“望海观音庙”,高两层,内奉观音、城隍及灶君老张王爷的神位。

值得一提的是据推广本港文化保育工作的“程寻香港”专页记载,东华三院在2018年9月,为洪圣庙旁的望海观音庙进行维修工程时,意外地发现了那里原来是一间以鲁班为主神的庙宇。

洪圣庙旁的望海观音庙,近年修葺工人把“望海观音”横匾揭起后,发现盖住了“北城侯庙”石额。现时望海观音横匾已被放高一格,该北城侯庙石额同时让人见到。(闲人止步摄)

据指,当时负责维修工程的人员,揭开庙侧两层高唐楼上挂着那块“望海观音”木匾后,惊见“北城侯庙”石额,其与洪圣庙重修年份(1867年)相同。“北城侯”即鲁班的其中一个封号,北城侯庙亦即供奉鲁班的庙宇。不过在过往的一段长时间,鲁班信仰已在该区消失,老街坊亦未闻区内曾有鲁班庙之设。翌年1月,因应重新发现“北城侯庙”石额,东华三院特加回鲁班神像于庙内供奉。

洪圣古庙依自然地貌而建,庙内外亦能建到建庙之地原来的岩石。(闲人止步摄)

由洪圣古庙继续沿大道东往东走5分钟,会见到旧湾仔邮政局。这座曲尺形建筑物坐落于湾仔峡道和皇后大道东交界,于1912年至1913年间兴建,于1915年3月1日启用,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邮政局建筑。1990年建筑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由环境保护署于1993年开始作为环境资源中心环保轩,展示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及图片等。

多姿多彩石水渠街

走上旧邮局旁斜斜的小路湾仔峡道,绕上坚尼地道再回到旁边的石水渠街。石水渠街得名,全因为那处附近昔时曾经有一条石水渠。战前香港政府着力建造排水设施,提升城市卫生水平,为了保护低洼地区,当时香港政府特别开通多条主排水明渠(drainage nullahs)。今天湾仔的石水渠街,据说早年曾经有一条石水渠,当时石水渠街邻近是律敦治医院的前身海军医院,水渠流经毗邻医院山山脚。该水渠于1920年代被逐步填平。

石水渠街以往真的有一条明渠,故此得名,远方小山当时称为医院山,山上皇家海军医院为今日律敦治医院前身。

石水渠街南端有一所道教北帝庙“玉虚宫”,于1865年建成,旁边侧建有石水渠街花园。玉虚宫主殿内供奉身高3米的主神北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该庙香火最鼎盛时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坊众聚集堪称万人空巷。庙的建筑已有百多年历史,曾经历多次大小重修,庙内有碑志陈述民国十七年(1928年)曾经重修。2019年10月25日,该庙获评定为法定古迹。

+3

除了北帝庙,游走石水渠街一带不得不提及一个香港的慈善机构───圣雅各福群会(St. James' Settlement)。该会总部正正座落在石水渠街,于1949年由圣公会及热心人士创办。最初专注于儿童社会服务,后来拓展至青少年、长者及复康服务﹐现时服务范围要遍及全港岛。

由石水渠街南端、圣雅各总会北行,一定会被右侧多栋有颜色的大厦吸引住,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定必是现时为一级历史建筑的“蓝屋”。蓝屋本来是石水渠街上一幢唐楼,其中门牌72号、72A及74号三幢外墙被涂上蓝色,故被称为“蓝屋”;而74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拥有,一直维持灰色的外墙。

圣雅各福群会以石水渠街为根据地,亦是该会创会地点。(闲人止步摄)

蓝屋原址曾是一所医院,楼高两层,于1872年政府差饷征收册中名为“华佗医院”(亦称为“湾仔街坊医院”),1886年关闭后变为用作供奉“神医华陀”的庙宇。

石水渠街的蓝屋建筑群以蓝屋为中心、橙屋及黄屋在两旁。(闲人止步摄)

至1920年代原建筑拆卸后,于1922年建成了现时的四层高建筑,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72号地下原为“华佗庙”,1950年代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姪儿林祖开设的武馆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馆再改为其儿子林镇显的医馆。一楼则曾经用作提供免费教育的“镜涵义学”,而二楼及三楼则是战前湾仔唯一英文学校“一中书院”的校址。另外两门牌号主要都用作杂货店和酒庄,约在80年代结业。1990年代,当时香港政府为蓝屋外墙髹上油漆时,因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整座蓝屋便髹成蓝色。

蓝屋建筑群个性鲜明、伫立石水渠街:

蓝屋两旁另有两幢同样髹有不同颜色的唐楼,其中庆云街一侧的一幢为“黄屋”,现已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另一旁景星街的则为“橙屋”。早于2006年,房协宣布与市建局合作重新发展湾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筑物,包括蓝屋及邻近的黄屋与橙屋,被一并视作“蓝屋建筑群”合并发展。但民间忧虑蓝屋内最有特色的木制楼梯、天花和内部结构会被作出更改或拆除,而原有的居民将不会获准在原处居留,而附近的车房和小商户更会被淘汰,社区网络将会被完全破坏,重建后只是一个古迹空壳。

至2009年,蓝屋建筑群被发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历史建筑物名单中。2010年由圣雅各福群会提出的申请计划获得批准,将蓝屋活化成民间生活馆,并会首次采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蓝屋、黄屋及橙屋的14户居民继续留住,并获加建独立洗手间和升降机,更需要改建消防设施。原有由圣雅各在2007年开设的香港故事馆及导赏团将会保留,同时会开设小食店及糖水店,亦会保留部份面积作公众休憩用地。

蓝屋建筑群在石水渠街格外突出。(闲人止步摄)

离开蓝屋后,初代湾仔海岸线的核心部份大致已走完,不过一场来到顺道向北行,走到湾仔经历第一阶段填海后的新海岸线,又称作电车路的庄士敦道。除了刚介绍过的蓝屋、黄屋及橙屋建筑群外,同区还有一幢曾经会一并被提及的“远房亲戚”───“绿屋”。

茂萝街7号以往曾被称为“绿屋”。(闲人止步摄)

电车路见证二代海岸线变内陆

现时被称为茂萝街7号的绿屋建于1920年代,分两批完成,最早一批在1916年至1922年间落成,与蓝屋建筑群一样楼高4层,是广东式四层高唐楼的典型建筑,包括露台。绿屋本来没有名称,因后来政府在收回绿屋后,其中茂萝街的3、5及7号以绿色的油漆美化外墙,绿屋因而得名。

曾经被用作“动漫基地”的“绿屋”,在租约期望后改称为茂萝街7号。(闲人止步摄)

市建局在2013年7月中宣布完成活化“绿屋”后,整个群组由香港艺术中心获批五年主营运合约,并命名为“动漫基地”。用作零售、展览空间及动漫艺术工作室等,亦会出租予文艺团体用作不同用途。当年因为手机游戏《Pokémon GO》兴起,闲人亦经常坐在动漫基地的公共空间捉精灵和打道场,留下了不少脚毛。不过,动漫基地由于人流不足导致经营困难,市建局在5年合约期满后无声无息地停办了动漫基地,建筑群改名为现时的“茂萝街7号”。

庄士敦道属湾仔第二代海岸线。(闲人止步摄)

在庄士敦道沿电车路闲荡一轮,看看电车来回驶近后,连湾仔第二代海岸线亦已走完。其实湾仔区由最初代海岸线所在地皇后大道东、一直至现时海傍会展新翼两边,都设有不少设施为游人说明湾仔海岸线的往昔演变,如有闲情逸致不妨多驻足留意,细味这个港岛小区的演变。

前述的东美花园,有大型展示墙,细说湾仔百年发展演变:

公园旁有大型展示墙,细说湾仔百年发展演变。(闲人止步摄)
+1

湾仔由南到北多条街道直至现海海滨,都有不少展示牌,告知大众不同年代的海岸线位置:

一个人原来都可以尽兴...

闲人在上次整个“行路Fantasy”赛事的文章,其中一个个人习惯是一定会介绍一首伴随上路的歌,因为闲人对 #哪个时势能没有歌 深信不疑﹐今次再度登场亦不例外。今次行程一路走着,想起“行路Fantasy”其他6位战友今日各有各忙未能相聚,脑海中不期然浮现起这首歌:

《一人之境》(2020年)

泥路上边走边数数脚印 竟发现某些裂痕
听到内心 学会修补再嵌 别把声音软禁
一个人原来都可以尽兴 多了人却还没多高兴
沉默看星 听到月光呼应
继而平静到访这一人之境

路线:皇后大道东 > 万茂里 > 永丰街 > 星街 > 月街 > 日街 > 进教围 > 圣佛兰士街 > 皇后大道东 > 湾仔峡道 > 坚尼地道 > 石水渠街 > 湾仔道 > 茂萝街 > 庄士敦道

时间:约3小时
步数:11157(Garmin fenix 7X作纪录)
难度:1/5
时间/天气:下午,晴天

【行路Fantasy/湾仔海岸线】整条路线闲人约花费3小时。(Google地图)

上届行路Fantasy各轮路线重温:

第1轮赛果|首位台主诞生 谁人率先跑出?
第2轮赛果|启德散步路线轻松实用成心水
第3轮赛果|熟悉又陌生的广东道 街道冷知识此中寻
第4轮赛果|诉说大埔墟太和前世今生 用脚理解历史
第5轮赛果|大埔大战中西区 两代工业村穿越感稍胜
第6轮赛果|维城路线创纪录 九龙大学游引人反思
第7轮赛果|港九新界三区大战 伪游客九龙游赢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