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荣誉背后 奥运光环为何解决不到里约百亿财赤?

撰文: 蔡启明
出版:更新: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原意是为了让各国运动选手公平切磋献技,不问国籍,无分国力。然而,奥运会商业味道益发浓烈,申办城市总是强调运动赛事可带来的好处——提升城市曝光率、增加外资投资意欲、改善城市基建、旅游收益可观等云云。为了奥运光环及所谓的经济效益,多届主办城市的政府均愿意为奥运支付巨额开支,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亦在所不惜。然而,回顾近届奥运会,能够从中获利的例子寥寥可数,究竟办一场奥运赢得声誉,还有什么?

巴西奥运揭幕之前,部分场馆及设施尚未竣工,包括进行水上赛事的拉戈阿场馆。据外媒估计,整项赛事超支比率或逾五成。(路透社)

不少地方对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趋之若鹜,发展中国家尤甚,曾经风光一时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在过去8年间,成为多项大型赛事的主办国,包括夏季及冬季奥运会、世界杯、英联邦运动会等,于国际体坛风头一时无两。

不少国际研究学者均指出,新兴国家或地区之所以“热中体育”,无非想引起国际关注,或释出善意,从而改善社会内部的政经问题。以巴西为例,去年整体经济萎缩了3.8%,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里约”﹚更处于财政危机之中,不得不宣布进入“财政紧急状态”,预计今年会出现55亿美元(约429亿港元)的赤字。不过,时任巴西总统罗塞夫在今年5月仍一脸乐观的表示,里约奥运会将会成为提振巴西经济、带动国家复苏的“特别时刻”。话说得漂亮,但像奥运般的大型体育盛事,对主办国而言可能是一场诅咒。

(资料来源:美国外交关系协会)

奥运会超支可达10倍

如将奥运筹备过程分为奥运前、奥运中,罗塞夫的“如意算盘”是,在筹办过程中,借基础建设、奥运场馆的投资,推动经济及刺激就业;奥运过程中,则依赖旅游及相关收入,如转播权、特许权等图利。里约为承办2014世界杯及今届奥运会,大举引入外资,当地酒店数目几乎翻了一倍。

不过,奥运过后,要埋的单可不轻,随时成为地方政府负债的地雷。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研究员Allison Stewart追踪了自1960年至2012年的夏季及冬季奥运财政状况,发现各届奥运会的平均超支金额比率竟高达252%,较预算高出4倍至10倍。研究更指出,除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外,各届超支情况几乎无一幸免。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资料,雅典奥运总支出达到130亿美元,约为两届悉尼奥运会的举办费用,金额约占希腊GDP的4%,埋下引爆国家债务危机的导火线。而金融海啸后首次举办奥运的英国,在2005年提出的预算为50亿美元,惟最终亦超支逾130亿美元。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主任钟天朗指出,奥运项目支出可分为直接投资及间接投资部分,前者包括场馆建设、奥委会日常运作费用等;而后者则以市政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等地区投资项目为主。建造体育馆和运动设施,成本高昂,对于任何一个奥运主办城市而言,都存在着重大的财政风险隐忧。

巴西亚马逊竞技场耗资3亿美元兴建,惟最终只举办了4场世杯赛事便“功成身退”,开支最终由州政府及市政府包底。(路透社)

基建项目成财政“无底洞”

虽然申办奥运的预算,必须分别经过国际奥组委及申办国政府审查,方可进入下一轮竞标,但申奥城市为讨政府部门支持及国际奥委会欢心,通常会把相关支出“报细数”,待获得通过后再来追加预算,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更甚者,主办国也可能为了成功申办,而建造赛后设施已无什么用途、保养成本又高的设施,相关的维修及管理费因而成为一笔庞大的开支,令地方政府吃尽苦头。

虽然很多设施在奥运会后仍在使用或改作新用途,但也有不少设施实际上是空闲着,如北京“鸟巢”,游客付20美元便能骑着电动车绕场一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发表报告便指出,为举办奥运,里约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高达71亿美元,无疑可以刺激经济,但只是昙花一现,“巴西今年仍将继续陷入深度衰退,奥运将不至改变巴西疲弱不振的经济。”

资料来源:《奥运的诅咒》

“奥运效应”常被高估

事实上,每个奥运主办国,都会大兴土木,希望带动经济增长率,但过去不少例子证明,这样的比赛未必能促进旅游业或者带来新的投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罗斯(Andrew K.Rose)及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施比格尔(Mark M.Spiegel)在2009年的一份联合研究显示,不论申奥成功与否,那些申办国家的贸易均会出现极大增长。报告的结论更明确表示,贸易大跃进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透过申办过程向外界释出了商业开放的态度,申办结果根本毫不重要。

以伦敦奥运为例,英国央行估计,花费近百亿英镑的伦敦奥运仅为英国2012年第三季GDP﹙比赛期间﹚带来0.2%的增长。根据订房网站Hotel.com的资料,伦敦旅馆于奥运期间的订房率远低于预期,订房价格更下跌近25%,而8月奥运期间接待的外国游客亦同比减少了5%。

当然,夸大旅游效益的又岂只英国?综合资料显示,京奥期间,该地预计每日会有40万游客到访,但实际只有23.5万人;悉尼预计13.2万人,结果只有9.7万人;而雅典就更夸张,预测10.5万人,结果只有1.4万人。 哈佛大学运动经济学家辛巴里斯在其著作《奥运的诅咒》中指,大部分奥运主办城市本身已是旅游热点,毋须透过体育盛事增加知名度。

南京于2014年举办青年奥运会时,曾提出“节俭办赛”目标。(Getty Imag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