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对最强:怡和李嘉诚两度争霸 终定楚河汉界
曾是本港第一大英资行的怡和洋行,在1960年代开始逐渐遇到困难,然而1972年仍有余力收购另一巨企牛奶公司。但怡和的发展亦盛极而衰,80年代起更落得卖产的命运。当中李嘉诚两次与怡和交手,两次都以和为贵。
1960年代以前,九仓是置地旗下经营码头的联营机构,1940年代将尖沙咀的码头搬去葵涌一带,原地皮后来建成了海运大厦等商厦,令公司上到发展高峰。九仓以发新股集资扩充,但这做法大股东的股权会大大摊薄,结果被李嘉诚狙击。
1978年九仓收购战 汇丰包玉刚调停
1978年,李嘉诚吸纳九仓股票,但消息曝光之后不单引来股民疯炒,亦引起大股东怡和的警觉。怡和在1970年代海外收购失利,一时间缺乏资金对抗,惟有请汇丰银行出手斡旋。这是怡和系第一次与李嘉诚谈判,结果是李嘉诚将手上的九仓股份,出售与时任汇丰董事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决心夺下九仓,在一轮股权争夺战之后,1980年包玉刚向汇丰得到一笔巨额贷款,以高价购下九仓。怡和虽然失去九仓,但赚到7亿元巨额利润。
售九仓得巨资重组 爆买埋下衰败伏线
怡和在得到巨款之后,有资金与置地重组,防止再被人狙击。怡和从华资财团手上购得大量置地股票,同时置地购入怡和股票,交叉控股以减少被狙击的机会。
交易的结果是置地反而成为怡和的大股东,置地投资方法完全转变,从保守地产商变成地产大好友,发展超过70个项目,又将香港电话、香港电灯收于旗下。然而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访华,香港前途问题突然大受关注,楼价大跌,置地突然陷入困境,负债高达160亿元。
1983年怡和新管理层上任,将香港电话、香港电灯等出售,并于1984年宣布将怡和注册地点迁到百慕达。
交叉控股作茧自缚 引华资狙击
这时候的怡和与置地“连环船”互相控股,在逆境时却成为弱点,令两间公司的业绩都“沉船”。怡和后来发现此一问题,将两间及旗下牛奶公司分拆。重整股权后,怡和与怡和策略互相控股,而怡和策略则控制置地、牛奶国际及文华东方。
1987年怡和想发行B股,以保障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控制权。但“同股不同权”引起华资股东不满,李嘉诚旗下长实及和黄都“煮办煮碗”发行B股,引起小股东不满,迫港交所与证监发表联合声明,不准再发行B股,令怡和发行B股告吹。
B股发行不成,怡和与置地仍有弱点,包括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德胜、黄廷芳及刘銮雄,当时数得出的华人大班,都几乎传过想收购置地和怡和。
传闻刘銮雄曾亲自与怡和主席西门凯瑟克(Simon Keswick)商讨,以每股16元(部份说法是12元)收购置地,但西门凯瑟克拒绝。亦有传连李嘉诚亦于港督卫奕信的宴会之中,向西门凯瑟克提出收购,结果被拒绝。结果1987年发生股灾,华资大班收购计划搁置。
1987股灾翌年 李嘉诚领华资再度出手
港股有一条规例,全面收购要参考过去6个月股价的最高价。到了1988年5月,股灾已过去一段时间,怡和股价跌了一大截,李嘉诚等华资大班终于摊牌。
5月4日,西门.凯瑟克等怡和高层应李嘉诚邀请到和记大厦的会议室,与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荣智健等人开会,与会人数近30多人。李嘉诚表示,长江实业与其他三名合伙人,希望以每股12元,以友好方式购入怡和25.3%股份。不过西门凯瑟克拒绝了建议,还价每股17元,因为股灾并未令置地旗下的租金下跌。李嘉诚还价12.5元再被拒绝,转而提出第二个方案。
李嘉诚提出的是,希望怡和策略收购他们手上的股票,并同时拿出一份文件,表示若谈判没有结果,四大财团翌日就会联手恶意收购置地,这样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若怡和不想失去置地,就要先买入四大财团的持股。
订七年之约 华资不得狙击 怡和获喘息机会
置地持有大量物业收租,怡和不得不顾虑失去置地的后果。双方展开了谈判,结果订下了七年之约:华资财团七年之内,不得购入怡和属下任何上市公司的股份。
怡和这样做,是因为买入置地股份需要大量资金,若这时候华资财团狙击,怡和并没有足够现金应付。华资财团同意之后,双方很快就商议好转让价格。
怡和与李嘉诚第二回合交手,结果亦是和气收场。怡和在订下盟约之后加紧部署,希望保住置地上市地位之余,又能控制股权,因此向港交所及证监会等要求豁免收购合并条例之中,持有超过35%需要全面收购的规定。不过由于社会不满公司要求特权,因此港交所拒绝建议。
1994年退出港股 仍活跃本港楼市、零售
1992年,怡和将第一上市地位从香港迁到伦敦,1994年终止香港第二上市地位,撤出香港股票市场。
七年之约过后,李嘉诚旗下长实与和黄,曾于1997年8月宣布持有怡和控股及置地约3%股份。就在公布后不到两星期,怡和向证券公司等发出知会,要求披露代为持仓的背后股东身份。1997月9月,长和系增持两间公司至4%股权之后,却没有进一步狙击下去。
怡和虽然撤出了本港股票市场,但在物业、零售、餐饮等领域上却仍然活跃,去年就与新地合作开发元朗牛潭尾住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