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业解码】餐饮集团走多品牌策略 享尽3大好处
香港生活节奏愈来愈急速,快餐文化亦百花齐放,行内列强割据。以中式快餐为例,美心、大家乐(0341)、大快活(0052)、太兴等各领风骚。不过,但其实,这些快餐巨头都争先采用“多品牌策略”,稳守大后方快餐业务后,另开新品牌经营副线,在不用“洗底”的情况下,涉猎不同价位、不同餐饮类型,背后大有学问。
好处一:把握新趋势 开拓不同战场
随着香港人越来越“嘴刁”,传统综合式的餐厅和快餐店已经满足不了香港食客的要求。香港人在决定食甚么时,往往偏好形象清晰、有特色的餐馆。各饮食集团惟有“变阵”,适应这个大趋势,抢攻其他冒起中的饮食业的“小战场”。
香港其中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经营快餐业务的美心集团于2000年将星巴克(Starbucks)引入香港,占尽香港“Coffee Shop热”带来的商机,现时在香港已开了超过150家分店。
近年港人对异国美食的追捧,亦令各大饮食集团积极透过,成立合营公司、海外经营权甚至是自创新品牌等的方法,引入各国的美食。例如美心旗下有东南亚菜品牌THAI BASIL和MINH & KOK,Pizza品牌EXP,日本菜品牌一风堂、丼丼屋、鱼尚等。
好处二:维持品牌形象 高中低价位“通杀”
按理来说,知名餐饮品牌如果不另开“新品牌”,只是用旧品牌推出新菜式,无需重新“打出名堂”,岂不两全其美?问题是,品牌认受性,跟品牌形象密不可分。
如果在同一品牌不,推出与别不同的产品,容易发生“品牌稀释”的现象。法国品牌皮尔卡登(Pierre Cardin)就是品牌延伸过度的经典案例:由原先制造皮产品,到涉足食品、化妆品、磁砖窗帘等家用品,最后令品牌定位尽失,失去了消费者的支持。
采用“多品牌策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同时间服务不同的消费客群。很多公司即使供应同一菜式,都会透过品牌作客户群的划分。小南国(3666)品牌目标是中高价市场,为进占中价市场,于是另开“南小馆”品牌,提供价格水平较低的食物。
好处三:左手斗右手 赶走其他对手
同时经营多个餐饮品牌,也是透过“自己打自己”,制造“有得拣”的假象,抢市场占有率,将潜在竞争者赶出市场。
例如商场一般不会给予同一品牌两个不同的舖位,但如果采用“多品牌策略”,一个饮食集团就可以光明正大霸占多个舖位,甚至因为议价能力提升了,可以获得更优惠的舖租。
当然,左右互搏的功夫不易学,如果不同品牌间无法严格区分市场,随时出现对自家较弱品牌的排挤效应,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
香港的餐饮业的菜式和品牌越开越多,对“为食”的香港人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千万不要误以为,香港的餐饮业有多百花齐放,有不同的公司打出名堂。其实那些“新品牌”往趁都只是大型餐饮集团的副线,不然叫他们再换个品牌煮同样的菜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