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海外投资冒进 或因违反“国家政策”终触礁

撰文: 何敬熹
出版:更新:

海航集团将2幅启德地售予恒基地产﹙0012﹚,市场普遍相信是为筹钱还债,而正正就是海航集团过往激进的海外投资策略,或因违反国家战略,而深陷债务旋涡之中。

海航集团是内地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先后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豪掷272亿港元投得4幅启德地,而广为香港人所认识。海航今天宣布将2幅启德地售予恒基地产,令公众焦点再次聚焦在这间民营巨企上。

市场分析,海航将启德地转售予恒基地产,主因是海航集团负债高企,要套现更多资产还债。而海航集团背负高负债,除了是管理层的财政理念的因素外,海航冒进的海外投资政策,也是主因之一。

出售启德地,只是海航套现的其中一步。(资料图片)

中国最大胆的收购者

海航集团成立于1993年,原本主营航空业务,当时的资产规模仅12.4亿元人民币,收入也才1.17亿元人民币。但随著中国外汇储备积累、人民币持续升值,让中资企业有机会在海外以廉价买入优质资产,中央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资源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中资海外并购潮。

在这股中资海外并购潮当中,海航集团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多年来在海外投资并购的总额高达3,112亿港元。据罗兵咸永道的资料显示,2016年内地民企的收购金额首次超越国企,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海航系便占据了三席,包括99.95亿美元收购C2、64.97亿美元收购希尔顿25%股权及60.67亿美元收购英迈,被外国传媒称之为中国最大胆的收购者。至今,海航的生意王国遍布航空、地产、旅游、酒店、物流、金融业等,集团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

海航曾被外媒称为中国最大担的收购者。(路透社)

中央严防非理性对外投资

当年海航大举海外并购的作风被视为符合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策,令海航及其子公司可以轻易从内银取得源源不绝的贷款。可惜的是,随著中国去年面临走资潮、人民币贬值压力巨大,令中央政府严打“非理性对外投资”,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央财金官员和官媒如《人民日报》等多次批评“非理性对外投资”,更特别点名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以及体育俱乐部等领域。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便于《人民网》发表财经评论称,有少数大企业缺乏自觉的国家战略意识,没有将自身经营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不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他又表示,国家已经提出的战略,必须支持、服从,而没有明确提出的,大企业也要主动考虑,作出前瞻性安排,至少要避免损害国家长远利益,要基于国家战略来思考自身战略安排。

债务迫人 大改海外战略

监管大吹逆风,海航近年的并购清单又以房地产、酒店等项目为主,加上斥资逾65亿美元入股国际知名的希尔顿集团等重大海外交易“树大招风”,海航集团自然被监管机构关注。去年外媒便广泛报道,中央落闸禁止国有银行向海航等企业提供新贷款进行海外扩张,以对其他大型民企在高负债下仍进行海外并购作出警示,多家内银也决定暂停对海航发放新贷款。

自此,海航的资金愈见紧张,去年11月更被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评级下调至“B”的垃圾级别。为免深陷愈缺钱,愈借不到钱的债务旋涡,海航集团据报于去年底开始,转变公司战略,大“减磅”出售外国资产以还债。这次出售启德地,相信只是这个战点的一部份,海航出售更多资产的消息,相信陆续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