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专访】两招抵抗“补贴退坡” 公司扬言︰不再靠天吃饭
中国电动车市场一日千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插电式混能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市场。有此成绩,国策扶持居功至伟。不过,随着电动车的补贴逐渐“退坡”,包括比亚迪﹙1211﹚在内的中国电动车厂将如何迎接“后补贴时代”?
政府车价补贴 2020年结束
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神速”,多得中央政府推行多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计划,其中一线城市的电动车补贴一度占汽车售价高达4成,远高于其他国家平均补贴10%至15%的水平。内地电动车销量增长,与补贴关系密切。
不过,政策“及时雨”终有完结的一天。2016年底内地四部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及发改委﹚推出的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对内地电动车产业影响深远。按计划,2017年中央补贴额度较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两者的补贴比例皆会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
面对中国开始降低新能源财政政策补贴,比亚迪所面对的挑战不少。在2017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集团管理层透露,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近4万辆,意味在“补贴退坡”下,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销量相较去年同期4.9万辆下滑18.4%。
李云飞︰靠天吃饭 不是长久之计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李云飞坦言,内地电动车的发展不能再依赖补贴,需要在产品端及销售端抢去更多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靠天吃饭,不是长久之计,补贴只会愈来愈少,因此需要更好的产品性能,做到消费者买电动车,不是冲着补贴而来,而是好就买。”
他以比亚迪今年推出的混能SUV“宋DM”为例,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分别补贴2.4万元﹙(人民币.下同)及1.2万元后,车价大约在18万元左右,但该款车能够在4.9秒内加速到100公里、全时电四驱,而且百公里油耗低过2L,“具备这些性能的传统能源四驱车,可能要50万元!宋DM上市5个多月以来,每月卖出约5,000多辆,当中4成是无政策扶持的市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另一边厢,政府减少补贴后,李云飞认为一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电动车厂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龙头企业将可以显著受益。他指出,比亚迪会加快研发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并透过销售的自然增长,做到批量生产的规模效益,以降低生产成本。
“积分”抵消补贴损失
瑞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售量为33.6万辆,同比增长63%,但仍只占年内新车销售百分比的1.2%,比例严重偏低。瑞银估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售大约484.6万辆,占新车销售占比的15.5%,比例高于美国的5.1%及日本的13.3%。瑞银投资研究部亚太汽车行业分析师巩旻认为,中国的电动车生产技术与外国差距不大,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内地车厂将有条件生产口碑良好、成本较低的电动车,一如家电、手机及高铁等领域。
另一个让比亚迪对“后补贴”时代相对乐观的原因,是近日出炉的“双积分”制度。9月28日,中国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五部门联合公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宣布汽车“双积分”制度2019年执行。
根据安排,大型车企须设立硬性电动车销量比例指标,以及所生产车辆亦必须符官方制订的燃油排放标准,在积分制下,不达标的车企需要向达标车企购买积分。李云飞指这政策类似外国的碳排放交易,未来生产燃油车的车企,便能要向生产新能源车的车企购入“积分”,变相会减低了新能源车的生产成本,有利比亚迪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