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发局:逾9成大湾区企业部署供应链转型 特朗普2.0促港觅新合作
贸发局伙大华银行(香港)联合发布大湾区供应链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成受访于大湾区内制造业的企业,已完成或正进行供应链转型。整体而言,采购是最多企业有意调整的方向,录得87%的认同,其次则是运输和生产。
东盟成为大湾区企业的海外首选,当中84%的受访企业,将维持或者扩大在东盟地区的生产或采购业务。贸发局研究总监范婉儿表示,特朗普上场潜在的贸易与地缘政治风险,或促使企业更积极寻求Trade Diversion(贸易转移),抵消传统市场风险。
84%受访企业将维持或扩大在东盟生产采购
研究通过对600多间大湾区企业调查,于去年第三季完成,调研结果显示,大湾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意愿强烈,且集中于生产或采购业务,当中84%的受访企业,将维持或者扩大在东盟地区的生产或采购业务,较2023年的31%上升超过50个百分点。
另外,有73%受访企业表示将会维持现有或开展市场销售业务,不过较2023年的85%,减少了12个百分点。东盟市场深获青睐,主要受惠于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良好,包括“一带一路”等经济协定所带来协同效应。
贸发局续指,在东盟市场,越来越多此前关注较少的市场,吸引到更多兴趣。当下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目前及未来业务的热门地点。此外,菲律宾和柬埔寨等国也逐渐受到关注。
贸发局:供应链重整非只因地缘政治 港可拓新合作
对于特朗普2.0,潜在的关税贸易争端,贸发局研究总监范婉儿表示,地缘政治并非供应链重整的唯一原因,早在疫情时,供应链已经遭受极大冲击,全球企业都意识到,供应链不可过分集中,否则任何一个关节出现问题,将殃及全球,令企业都重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她认为,即便特朗普言出法随,加征环球贸易伙伴的关税,短时间确实可能影响整个环球贸易的流动,但会加速Trade Diversion(贸易转移)。她以2017至2023年情形为例,期内美国从中国内地的进口减少15%,从香港进口减少43%;但对比内地在国际贸易的表现,从2017年左右的12.7%反而升至14.1%,环球整体的贸易份额没有减少。
就香港而言,对比2017与2024年,香港整体贸易出口上升18%,但来自美国、欧盟的生意减少7%。不过,香港来自墨西哥的生意增长就高达40%,足以见到透过新的贸易伙伴、新的地区合作,可抵消了传统市场的压力,特朗普的关税隐忧,或更促进此种转型。
难找到合适或有能力的当地服务提供者 被视为最大挑战
调研续指,有72%的受访企业正积极强化供应链韧性,尚未开始的企业也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相关计划。
而企业也面临挑战,难以找到合适或具备相关能力的当地服务提供者,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认为是最大挑战,有32%的受访企业表达了此种观点。另外,企业也关注数据安全问,以及难以找到具备所需专业知识的人才,支持上述观点的企业比例均为25%。
未来2年大湾区ESG投资额将增25%
此外,98%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2年增加或维持ESG方面的资金投入,较2023年高4个百分点。且投入预算也明显增加,平均金额约为46.3万港元,较2023年的37.1万港元增加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