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供应链之父料加关税“雷声大雨点小” 授应战策略
特朗普重掌白宫在即,地缘政治云谲波诡再起,全球供应链应向何处去,忧虑似阴云笼罩。被誉为“现代供应链之父”的美国史丹福大学商学院运营、资讯及科技Thoma讲座教授李效良就表示,相信今次对华打击效果有限,“雷声大,雨点小”,并为重整转型的全流程拆招。
特朗普上场|中美关税战 港反迎机遇 供应链之父吁“四流”布局
料关税“雷声大雨点小”
美国关税隐忧,伴随特朗普上任逼近,更显黑云压城城欲摧,特朗普竞选时便先有放话,将对华加征高达60%的关税;得胜后先明言,入主白宫当日(1月20日)便要对华加征关税10%。
李效良宽慰指,尽管无法预料实际行动,但从上一次的经验总结,美国“孤木难支”,不能仅依赖本国与盟友,故料不会“一面倒”地拒绝中国贸易。他总结称,“相信对中国商家的打击不会是天翻地覆、轰轰动动的”,即便加征60%关税,料其对应的也会是15%至20%的成本增加。
吁重整供应链采“中国+N”
应对地缘政治的波动,市场对于采用“中国+1”策略的应对呼声已久,即不止局限于本土,需转向海外分散投资,近来更有升级版,吁迈向“中国+N”。李效良明言,“中国+N”不是随意将一个工厂搬到印尼,而是令供应链重整,这也是应对外围挑战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所谓供应链重整,即让中国在“上游”加强价值技术强的产业,而将“下游”的加工、装配移送至印度、越南等国家,如此则“两全其美”。
他解释称,一边厢,转移是利用别国的丰富人口,令内地逐步转型向技术优势;另一边厢,制造出来的产品,可利用产地的贸易协议减少关税,例如美国对非洲就有很好的贸易协议,甚至可以免税,非只中国受益,更会惠及全球。
关税定义有别 懂产品“血脉”方可对症下药
重整路径明确,第一笔又应如何落墨?李效良明言,首先要明白应当怎样整合,既需认识到哪一步将产品送出;另则需了解生产中的难点,例如在中国与越南生产,分别会有何种不同。
他分析指,各国对于关税征收的定义不同,既有国家会以最后一步工艺所在地,视作征收地;也有国家会依产品的组合差别,分门别类征税。然而,产品亦似人,出生地或只一个,但血统也许复杂,造就“走盏”空间。
李效良举例指,以制造杯子为例,“如果你做的是杯,我就收税;做的是杯盖,我就不收你税,要了解点样去重整”,换言之,若能了解产品的“血脉”,在不同的的生产地,根据政策制造不同的零件,则可最大可能躲避关税冲击,即如其所言,“要学产品的DNA,对症下药。”
异地建厂成本大 官方推动重整最有效
就行业而言,目前服装、电子等行业重整难度较低,人工需求大的产业,重整速度就会最快。但电动车、半导体等就未算容易,不过李效良尤其强调“一定要看远”,例如已有电动车企在越南建厂,相信当下不能重整的行业,在未来2至3年间会就可见转机。
行业的区别,会导致重整成本大不同,他指出,供应链重整最大的成本开支,便来自建造工厂。若当地本就有类似工厂,则很快便可改造加入,例如越南多有制鞋厂,则Nike的供应链转移,便可轻松依托于此。但若重建,成本便激增,李效良举例称,建造一个半导体工厂的成本,便高达500亿美元。
不过,如若当地的政府同步投资,难度亦可减轻,可在当地建造工业园区,提供配套设施等。他引述过往经验指,旧时条形码(bar code)的创举,是依靠沃尔玛作为行业巨头推动,但当下少有此种机具影响力的企业,因此最好由双方政府出马,通过官方政策推动,将最为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