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中美关税战 港反迎机遇 供应链之父倡“四流”布局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香港位居贸易要冲,然近年却光环渐失,码头吞吐量跌出全球十大,引得市民兴悲歌之叹。偏雪上加霜,特朗普将正式入主白宫,其竞选时便已放话,将对华大举加征关税,本港居于其中,恐亦难独善其身。

不过,出身本港,被誉为“现代供应链之父”的美国史丹福大学商学院运营、资讯及科技Thoma讲座教授李效良,却力排众议,撑危中有机。他认为,环球对中美关系紧张的忧虑,反给香港带来机遇,明言香港可从供应链理论中的“四流”部署,担任全球贸易的控制中心。

特朗普2.0|供应链之父料加关税“雷声大雨点小” 授应战策略

贸易战引发供应链重整 港居中反迎机遇

供应链理论中,素有“三流合一”之说,即物流、资金流、资讯流。李效良坦然承认,香港受面积影响,物流难免受限。贸易战前,中国内地已然成为“世界工厂”,商品制造装箱都在深圳、上海等地即可完成,不必经过香港,港吞吐量难免受压。

但贸易争端,继而引发供应重整,迈向“中国+N”的路径,即令加工、装配等仅需劳动资源的流程,移送至印度、越南等国完成,货物将流向东南亚等地再加工。而东南亚许多国家港口尚不成熟,香港居于其中,优势就会较深圳港等更显著。

再谈资金流,李效良直言,传统的大型企业,可以借贷补充资金,但重整后,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以中小型工厂为主,融资更为困难。此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资金流的优势就可彰显。

李效良相信,东南亚许多国家港口尚不成熟,香港居于其中,优势就会较深圳港等更显著。(资料图片)

港可作“资讯流”控制中心 AI想象空间巨大

最重要的,便是资讯流,李效良指出,供应链流程越复杂,对资讯的要求就越高,香港可作为控制中心存在。而在资讯流中,数据又只是表面,相信香港对于东南亚、美国等认知,将胜于内地城市。

依照多年在美国生活的经验,他续解释称,美国出入会有重重关卡要求,例如抽检商品产地、成分。香港可配合做好资讯服务,令到一扫描QR CODE(二维码),就能详细了解每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像一个人,即刻知道你爷爷,爸爸是谁,祖宗十五代喺边度。”

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他跟进介绍指出,现时美国已有公司实现,通过AI分析产品的尘埃,便可以通过DNA确认,生产时是否有雇佣童工,惟分析成本超过产品本身,暂难以规模化,故目前AI应用只集中于前端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如模拟服装上身的效果,但相信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李效良教授建议,本港可从物流、资金流、资讯流、服务流的“四流”著手,应对供应链重整。(郑文玥摄)

促港制标准  先布局“第四流”服务流

在“三流”的基础上,李效良续提出“第四流”服务流。他举例称,许多欧美公司,都非常在意环保、工人权益、免除歧视等问题,香港可发挥协助管理的作用。他设想指,可以令香港大学与业界联合制定一个标准,明确企业应当担当的ESG等社会责任,最后再由香港认证结果,最终使得全球的企业和品牌安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效良惋叹称,当下本港人才尚不足,而供应链最需要的其实是人才。而香港的人才不止需懂得怎样处理产品品质、环保劳工等多种问题,更需在供应链重整的当地,再行培育人才,使其具备自行经营管理的能力。

李效良透露,明年1月将赴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培养人才,他直言,当地人口虽然有限,无法与东非、印度等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竞争,但当地另辟蹊径,将目光瞄准于对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希望培养技术型人才,已具前瞻意识。

李效良建议,香港高校需多培育供应链人才,令本港重新成为供应链转型中的中央控制塔台。(资料图片)

亲述港大海上学府经历  寄语人才放眼国际

翻查履历,李效良久居美国,不仅作为史丹福经济创新及发展研究院院长,更于2010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但他直言,始终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即便离开故土多年,仍希望回报香港社会。

他忆述往昔指,第一次出国是在20岁,当时作为港大的学生,有幸入选董浩云奖学金项目,即海上学府,历时4个半月在船上上堂,途径日本、新加坡、欧洲、非洲等地,获益匪浅。

在南非的经历,尤令他记忆犹新,当地存在种族隔离,黄种人作为有色人种,不被允许去白人洗手间。惟有日本与当地通商可获优待,便得船长告知,可假扮日本人使用。然而年少书生意气,李效良坚持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直言“为什么要让我承认是日本人,我宁可去用黑人的厕所”。

他现在续盛赞,许多中国企业已是供应链中的佼佼者,顺丰(6936)、乃至以电商企业SHEIN、阿里巴巴(9988)均表现优异。其本人亦担任京东(9618)的企业顾问,助其斩获国际顶尖机构INFORMS年度大奖,使其成为首个获奖的亚洲企业,足证明中国供应链可得到环球的认同,在全球范围都做得最好。

如数家珍后,李效良表示,希望香港高校多多培育供应链人才,令本港重新成为供应链转型中的中央控制塔台,最主要的是,要培育年轻人放眼世界的看法,此后不论遇到何种打击、何种挑战,都会有方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