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来不是情人节 宋代妇女争相敬拜一位印度来的神|历史探秘
一年一度的七夕即将到来,但适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情人谈感情外也要多注意防护,避免群聚感染。不过各位可知道有“中国情人节”之称的七夕,在过去可是专属女性的女儿节?
今日许多众所周知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信仰中拥有广大信徒的神灵,多于宋代形成,其中也包括七夕。宋代时的七夕相当热闹,与今日专属情人之间的节日氛围不同,当时七夕的节俗活动重心皆在女性身上,在七夕当天,年轻的女孩们会穿新衣、立巧竿、穿针乞巧、欢饮达旦等,有各种热闹的活动。
不过宋代七夕的节俗,是一点一滴地从汉代、唐代慢慢累积而成。宋代时的七夕相当特别,并不固定于农历七月七日举行,有几年会提早至农历七月六日举办,不过这种变动,主要取决于朝廷的安排。特别的是,朝廷会在七夕这天组织官方的曝书活动。曝书,自古有之,主要于农历五月至七月间,将藏书拿出来、放置到太阳底下晒一晒。
由于织女拥有高超的纺织手艺,成为过去妇女追求与向往的对象。为了能有双如同织女般的巧手,自汉代以来衍生出许多乞巧活动,有穿七孔、九孔针,抓蜘蛛放入小盒子卜巧、夜里祭祀牛郎、织女二星。
由于宋代七夕妇女们需准备各种乞巧的物品过节,因此于七夕节前便设有市集、药市,方便民众提早准备。另外,七夕还有互送果食等习俗,《梦梁录》载:“又于数日前,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官府设置、专门研发制作蜜饯果干)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
除了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而且宋代七夕不再是未婚女性专属,许多已婚妇女也会参与七夕活动,不过她们不是想要乞巧,而是想求子。宋代妇女的七夕求子心愿,可以从泥塑娃娃-磨喝乐(梵语mahoraga音译,亦称作磨合罗),窥看出一二。
磨喝乐源自佛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有着蛇首人身的外形,不过于唐代传入中国后,却演变成孩童形像,更成为七夕节的主要祭物之一。
宋代妇女有多喜欢磨喝乐呢?这可从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的诗作《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看出端倪:“……谁家油壁车,金碧照面光。土偶长尺(一尺约24.9厘米)余,买之珠一囊”。主张节俭的司马光写这首诗,主要用来批评人们过七夕时的铺张浪费,不过诗中的“土偶”,指的就是泥塑娃娃磨喝乐。
《梦梁录》也有记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喉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虽然文献记载磨喝乐主要为泥塑、木雕,但考古文物中亦有象牙、玉、蜡等材质的娃娃。
不过,妇女们可不是将磨喝乐买回家后,找个地方供起来欣赏就行了,她们还会仔细地打扮娃娃,给它们穿上不同的服饰,精致一点的磨喝乐还能调整关节,改变姿态呢!就像是今日的小女孩玩具-芭比娃娃(Barbie)一般!
除此之外,市井儿童皆“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有些人家会给家中、族内的孩子打扮成磨喝乐的样子,让他们表演节目、玩耍。宋代磨喝乐的流行,学者认为这是七夕结合佛教影响下,所形成的求子风俗。
综观汉代至宋代七夕的变化,可以发现近代以来在商人的炒作下,七夕不断被加深牛郎织女的爱情、恋人等印象,让长久以来本属于女性的女儿节、妇女节,摇身变为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