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传统节日 农历六月初六有哪些习俗?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随着汉服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推广汉服的同时,也会接触不少传统文化,许多被遗忘的节日,如花朝节、上巳节等,便通过汉服以另一种面貌重回世人生活中。
中国传统节日有个特色,那就是“重日”,即月份与日期相同,像是一月初一的春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阳节。而今日(7月15日)恰好是一个传统节日,还是个“重日”,就是农历六月初六。

年轻人在复兴汉服的同时,也带动起许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节日。图为2019年武汉的汉服爱好者参加花朝节之盛况。(VCG)

现代大部分民众都不过六月六了,但这天有什么特别,才会让古人选择在这天举行祭祀呢?

关于六月六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一种与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赴天竺(印度)取经有关。传说玄奘过海时,经文不小心被海水浸湿,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从此这一天就是个吉祥的日子,上至皇宫,下及平民百姓都会在这天晒衣服、晒书。还有一说是六月初六时值盛夏,恰好是农忙空档(麦已收割,秋田方种),便可将家中贵重的衣料、书画拿出来晒太阳。

六月初六在北宋时也是个特别的节日,据传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与辽交战后签订了《澶渊之盟》,宋真宗(968-1022年)为平息朝野不满的情绪,由当时的宰相王钦若(962-1025年)假托“天降诏书”于泰山,声称宋真宗得到“天书”,以此治理便能天下太平、国富民强。之后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音况)节”,“贶”即赐之意,代表天赐诏书记念日。

宋廷还扩建泰山岱庙,在原来的泰山神殿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天贶节后来逐渐演变成人民祭祀天帝的日子。

天贶节、六月初六传到闽南地区后,祭祀的方式有了变化,从“上天降下恩赐”的日子,变成这天玉帝会难得露面,倾听信徒的心声与请求,信徒也能一睹玉帝的风采,便逐渐将六月初六、六月初七当作“天门开”的日子。

人们会在六月初六半夜、子时(即六月初七凌晨),到庙里上香向天公祈愿、补运,期望下半年会有好运。补运需要准备纸人替身、纸钱、金纸、补运钱、面线、米糕(上头还要有颗龙眼干),上香祭拜完后,将替身、纸钱、金纸烧掉,吃掉米糕上的龙眼干,象征福气圆满。

对于今日的台湾民众来说,农历六月初六是补运、补财库的“好日子”。(台观光局供图)

还有一说六月初六是“玉帝(天公)成道”的纪念日,宫庙都会在这天请道士设醮答谢天公,也称“做半年”(半年节)。由于这天是玉帝的好日子,民众们会在这天祭拜天公,酬谢这半年来的保佑外,也会祈求老天爷在下半年能够继续赐福。

翻阅清代台湾地方志等文献,会发现光是一个“做半年”,各地仍有不同的解释,比如《重修台湾府志.风土志.岁时》载:“六月一日,各家以米粉涂红为丸供神,俗乎为‘半年丸’”;《新竹县志初稿.风俗》则载:“(六月)十五日,以米粉搔成小丸(取合家团圆之意),祀神明、祖先,曰‘半年丸’”。

“做半年”就有六月朔(初一)、六月六、六月望(十五)之分,学者推测可能与六月是一年之半,半年节必于六月举行,人们不会拘泥于哪一日祭祀有关。

无论是“天贶节”还是“做半年”,都已随着社会现代化、都市化而逐渐消失,现在民众不会在这天吃“半年丸”,更不会晒书、晒衣服。有民间信仰的民众虽然会在这天祭祀天公、祈求下半年运势能够好一点、旺一点,但更多的人是期望透过六月六来“补财库”,好能够发大财、财源滚滚。显示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被精简、省略,逐渐从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