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使水下遗址重见天日 广东河源出土新石器至明清时期古文物
华南地区出现旱情,其中在广东河源,近月以来当地久旱少雨,万绿湖水位连日下降,意外使在湖畔被湖水长年淹没或湮灭遗址重见天日。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队成功发现十多座露出湖面的客家古建筑遗址及古窑遗址,出土石箭镞、石锛、黑釉陶罐、瓷烟嘴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古文物,以及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的零碎陶片以及多个朝代的瓷片。
据介绍,万绿湖的水位已下降至93米左右,丰水期时为112米,是22年来最低水位线。随著万绿湖水位线连月持续下降,大批水下的古文物开始再度“浮”出水面,为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进行应急性野外考古调查提供了有利契机。
初步统计,其中新港镇杨梅村出土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含双肩石锛)共计26件、石箭镞5件、削割器40件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罐1件,以及商周时期陶杯1件、商周时期陶罐4件和部分零碎陶片。另一方面,工作站先后在东源县新回龙镇犁洞嶂、东星村,发现有露出水面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址和古窑遗址10多座,并在古建筑遗址现场捡拾有各个朝代的大批零碎陶罐、陶片和瓷片。
杨梅村还有发现一座露出湖面的山头泥土有火烧痕迹,泥土里面有类似木炭之类的黑色块状物,同时在现场发现大量经过打磨过的完整石器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罐、陶片等,很有可能是一个石器加工场、古人类的活动遗址。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这些发现,是今年2月上旬在东源县涧头镇万绿湖畔发现明代渡口碑刻石以来,再次在万绿湖畔沿湖多个乡镇发现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地方,尤其是在杨梅村的野外文物考古调查中,属于工作站今年以来的一次重大野外考古调查发现。对于今后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古人类生活习俗、古代陶瓷业的发展、河源新丰江移民史等领域,均有重要的科研考古价值,佐证早在4000多年前,河源就有古人类在河源小江两岸生产生活,而且当时先民的生产活动相当活跃。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