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贵州人嗜食田鼠? 考古学家推敲出古人类菜单

撰文: 涂柏铿
出版:更新:

2021年2月25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结果,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招果洞遗址入围。自2016年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调查与发掘招果洞遗址,而今已出土众多重要发现。

经过五年以来、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工作,考古队最终确认招果洞遗址的人类活动痕迹一路从四万年前延续至两千年前,人种属晚期智人,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23个地层相继出土不同时期的文物,是目前贵州史前考古中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即使置诸全中国,亦是极为罕见的遗址。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兴龙表示,最初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探查时,便发现招果洞周边区域存在许多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山洞,但招果洞的活动强度最高,应该是一处中心聚落营地。开挖四个月,便获得完整的地层堆积,以及发现大量打制石器、骨角器,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地层里则发现了陶器。

此外,在该遗址距今约一万多年前发现的通体磨光石器,是当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通体磨光石器,同时也是目前发现的用火遗存(50多个火塘)最丰富、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学术意义十分重大,部分骨角器还发现有更新刃缘与修复的痕迹。出土的两座墓葬,亦是贵州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人类埋葬行为遗迹。张兴龙还介绍称,在其中一座孩童墓葬中,发现了一支磨制精细、与现代鱼钩类似的骨鱼钩,这代表招果洞古人类可能已掌握钓鱼技巧。且骨鱼钩被作为陪葬品,应有其特殊含意。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基于遗址中出土的25种动物遗骨,推敲出一份古人类菜单,其中排名首位的即为鹿肉,具体还可细分为水鹿、梅花鹿、麂和獐,余下肉源则来自牛、猪、虎、狼、熊、兔子、猫、獾、豪猪、竹鼠等,连田鼠也赫然在列。这令人不禁想起,台湾地区的前国民党青年团执行长李正皓曾于2020年12月在政论节目上谰称“大陆是没有蛋白质、缺乏到要去吃田鼠”,结果遭大陆网友群嘲并奉上“田鼠哥”的绰号。而今招果洞遗址的考古成果,更清楚地证明即便在石器时代,贵州古人类也不需要只靠吃田鼠维生,可猎捕的动物性蛋白质实非常多元。

除了前述兽类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包含“中华倒刺鲃”在内的大量鱼骨,以及不少螺蛳壳与蚌壳,显现招果洞古人类的生活型态以渔猎为主。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少量的稻谷、小米等农作物,以及酢浆草、藜属、悬勾子属、狗尾草属、蓼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朴树果、猕猴桃、葡萄、核桃碎块等植物遗存,以果实类占大宗,这代表招果洞古人类彼时对植物性食物的获取仍以采集为主,尚未彻底掌握种植技术。

通过这份“古人类菜单”,考古学家得知的信息远远不仅有招果洞古人类的饮食偏好,同时还能借此还原当时的社会文化、如何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等等。且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在几次重要的气候事件节点发生明显变化,土壤粒度、磁化率和化学元素也随之出现较大变化,张兴龙认为“这可能与12900至11600年前,气候快速变冷的‘新仙女木事件’有关”、“这对研究古人类生态适应性策略的演变,具有极高价值”。

张兴龙指出,“距今四万年左右,是现代人在云贵高原出现的关键时间节点”,且招果洞遗址的序列连续完整且遗存丰富,故有助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还有了解低纬度高原喀斯特山区人类的适应性生存策略。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还向央视《探索‧发现》节目指出,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在史前的环境与气候条件下“似乎很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贵州的史前洞穴遗址,在全国来说──我觉得应该可以这样说,是最丰富的一个省份”。

至于下一步工作,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继续对招果洞遗址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同时还要提取两具古人类遗骸的DNA与周边人种对比,如此一来将更能明了招果洞乃至云贵高原古人类的演化脉络,以及其迁徙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