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百年|瑞典考古学家成奠基人 郭沫若定陵事件为何是悲剧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921年,地质学家安特生对“仰韶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开启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持续研究,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弱渐强。
中国历史远源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亦是世上最具考古价值的国家之一。综观历年的考古工作,除了有对中国考古学举足轻重的人,亦有因开挖遗址而遭受骂名人。
《香港01》推出“中国考古百年”系列专题报道,为读者解读中国考古事业成就与发展。本文为系列报道第二篇,回顾过去百年中国考古学中的名人。

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可谓来自瑞典的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原本是地质学家,1914年应中国北洋政府邀请,受聘担任农商部矿务顾问,主要负责寻找煤矿和铁矿,同时考察了不同地方的地质,期间发现各地都有丰富的植物及哺乳动物化石,从而对化石收集产生强烈兴趣。

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网上图片)

安特生在华工作12年间,致力推动中国地质学、考古工作的发展。1918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1921年5月,他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再到仰韶村考察,并认定该处拥有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获政府许可后,学者在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制工具等,成为中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标志了中国考古学诞生。

由于在仰韶发现彩陶文化,安特生开始转向考古学研究。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国远古之文化》(An Early Chinese Culture),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此后又与中国学者发现了甘肃齐家文化、青海马厂文化等数种文化类型,打破了当时流行于西方考古学界的所谓中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创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全新领域。

中国考古学之父

提到中国考古学,必然会联想起李济。生于1896年的李济是湖北人,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被校方选送赴美国留学,并先后在麻州克拉克大学及哈佛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社会学硕士及人类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攻读人类学博士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网上图片)

李济原是人类学家,却因为拥有丰富的海外田野工作,被任命为考古组组长,自此与考古学结下不解之缘。1926年,李济带领的考古组成功在山西夏县发掘出西阴村遗址。由于是首次由中国人带领的考古队在中国境内进行考古发掘,所以发现遗址的意义重大,李济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1928年,李济成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并于翌年接手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其后更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在殷墟以现代专业的考古办法培养中国最早一批的考古专业人士。直至今日,殷墟的发现与挖掘仍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占据榜首位置。

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

夏鼐为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并考取公费留美考古学门名额。他在梁思永的指导下参加殷墟发掘,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其后决定改赴英国留学,以历史时期考古为主攻方向,最终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埃及学专家。

夏鼐带领考古研究所第一支发掘队,前往河南辉县进行挖掘。(中国考古网)

自1950年起,夏鼐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由于梁思永卧病在床,夏鼐成为唯一能够亲临第一线的著名田野考古学家,并带领考古研究所第一支发掘队,前往河南辉县进行为期近4个月的发掘,最终找到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存,并第一次成批清理随葬陶器的战国墓葬。

夏鼐曾先后主持多次重要考古发掘,主要包括湖南长沙市战国和汉朝墓葬发掘,河南省陕县等地领导黄河水库考古队进行综合性调查发掘,北京市昌平县明朝定陵发掘工作等。

考古界“一代宗师”

每每提到裴文中,大众都会将他与“北京人头盖骨”联系。1929年,裴文中带领考古发掘人员,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此发现平息了多年以来围绕爪哇猿人的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更证实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

头盖骨的出土令“直立人”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近50万年。“北京猿人”发现后,裴文中又先后主持了资阳人遗址、丁村遗址、巨猿化石产地、水洞沟遗址、萨拉乌苏遗址、观音洞遗址等多处重要遗址的挖掘工作。

+5

郭沫若定陵事件

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1956年,时任北京市市长吴晗与郭沫若等学者以考察名义开挖长陵,惟挖掘近一年成毫无收获,结果他们准备放弃时,意外发现处于长陵西南方的明定陵出现塌方。郭等人立即改为挖掘明定陵,并使用炸药强行炸开明定陵,从中挖掘出3000余件文物,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郭沫若。(中国考古网)

然而,郭沫若等人却裸手上阵取文物,而大批文物因为长期没有接触过新鲜空气,在明定陵被炸开一刻时已化为灰烬,其中万历皇帝的龙袍亦在开采一瞬间发黑。同时,大批文物因暴露在外而遭到明定陵周围的村民毁坏,包括上好丝绸被村民取走绑篱笆、历朝历代的经书被人取走点火、文物被低价贱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

事实上,当时有大批考古学家反对,认为郭沫若等人无科学考古的能力,且当时就算文物成功开挖出,也没有成熟的保存技术。事后,国家出台政策,下令后世不许再主动去挖掘皇帝陵墓,以防此类情况再次出现。

1957年,明定陵出土的明万历孝端皇后凤冠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明万历金翼善冠,以及明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品:

+4

▼同场加映 ▼

“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报道第一篇:由地下到海底 从四个遗址看中国考古学重要时刻

由于当地海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文物一件件打捞出水,在抽泥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并损失很多珍贵的文物考古信息,于是专家在2007年对南海一号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即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阅读全文)

南海一号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点图放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