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饮食新潮流|人造肉更胜真肉? 外媒倡中国人多吃助环保惹议
随着素食主义、环保、健康养生等理念崛起,“人造肉”在中国掀起风潮,概念股股价屡次一飞冲天,而肯德基(KFC)、星巴克(Starbucks)和喜茶(Heytea)等连锁餐饮集团也趁势推出相关产品。不少内地民众跃跃欲试,但也有人抱持抗拒态度。
另一边厢,西方一些传媒近年对“中国人吃肉”颇有微词。1月22日,美国《时代》杂志网站就刊文称,中国作为“消费了世界上28%肉类”的国家,应该大力推广人造肉以保护环境。一时间,文章引起内地网民不满,令诸如“中国人就应该少吃肉吗?”的质问再度浮上台面……
《香港01》内地饮食新潮流系列一共推出四篇文章,本文为第四篇。
被称为“人造肉”的产品主要分为“植物肉”(vege meat)和“培植肉”(cultured meat)两类。前者是从豆类、小麦、马铃薯等蔬菜中提取植物蛋白,模拟真肉的口感,再加工到与肉类纤维口感相近,不含动物成份,雀巢(Nestle)、杜邦(DuPont)等食品大厂跃跃欲试的正是此类。第二种则是以动物细胞培植而成,由于技术还未成熟、价格昂贵且产量低,市场上还不多见。
“植物肉”日新月异
2019年11月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美国Impossible食品公司带来的一款植物肉汉堡亮相,一片片“汉堡扒”在煎盘上滋滋作响,诱人香气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品尝。
▼ 月饼、肠粉、鸡块、汉堡扒……中外“植物肉”比一比
Impossible即是获得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等商界大腕投资的人造肉公司。该公司宣称,其“汉堡扒”主要成份包括水、植物蛋白、葵花籽油、椰子油及血红素,含有与同等份量面纸牛肉相约的铁质和蛋白质,且不含动物荷尔蒙或抗生素,并已获得犹太洁食(Kosher)、清真食品(Halal)和无麸质认证。
植物肉的历史悠久,曾多以“素肉”称之,宋代陶谷在《清异记》中就记载了豆腐作为素肉的现象。以往,素肉的追随者大多是崇尚素食主义但还未能抗拒荤腥诱惑之人,用此替代肉食以满足口腹之欲;提供素肉的素食餐厅,顾客以中老年人和佛教徒为主,味道亦并非人人接受。更有人担忧这类制品为了达致与肉相仿的味道和颜色,采用了大量添加物,恐会加重肝肾负担。
▼ 植物肉也可打造完美中式菜肴
近年来,商家努力拓展植物肉的应用场合,并打造年轻、健康、时尚的产品印象,主攻新生代、愿意尝鲜的消费者。在制造工艺上,也渐渐舍弃不必要的、人工合成的添加物,口感和外观也大有改善,且售价也已能与真肉相媲美。无论中西菜式,植物肉都已然能够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外界对植物肉在内地的市场前景,从股市表现上可见一斑。2020年7月1日,植物肉大厂Beyond Meat宣布将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销售其“人造肉”汉堡肉饼,标志着该公司旗下产品进驻内地超市。翌日,Beyond Meat股票就大涨超7%。
海外植物肉品牌争相打入中国市场之际,中国本土的植物肉企业也拔地而起。创业公司“珍肉”推出植物肉月饼,零食品牌“百草味”宣布上市人造肉零食“烟熏小片肠”,方便食品“拉面说”推出的“人造肉拉面”;餐饮业者也与人造肉企业合作,推出“藤椒植物肉肠粉”、“低卡轻鲜意面(意粉)”等素肉餐。
连锁餐饮行业不甘示弱,2019年以来,肯德基、星巴克、棒约翰(Papa John's)、必胜客(Pizza Hut)等跨国连锁餐饮品牌,相继在内地市场推出植物肉制造的汉堡、薄饼、炸鸡块等产品;喜茶、奈雪の茶等本土连锁品牌也开始售卖植物肉产品。
这些产品多以口感接近真肉、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减低对环境破坏等作为卖点。例如喜茶就宣称,其选用的植物肉每100克含有17.1克蛋白质和5.5克膳食纤维,但热量仅为真牛肉的51%;棒约翰宣称,其产品中的“黑椒汁无牛肉丸”具有零胆固醇、零反式脂肪酸等特点;肯德基的植物鸡块则以“媲美真肉口感”作为宣传语。
▼ KFC、喜茶、奈雪の茶……知名品牌赶搭“植物肉”列车
除了连锁经营,也有主打创意素食料理的小店吸引人流。早在2018年10月,深圳文心五路曾出现一间名为青苔行星的餐厅,它正是内地首个本土植物肉品牌“星期零”的前身,当时店内有Impossible的素汉堡,也有以植物蛋为原料烹调的菜肴,也有素肉冷锅串串。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间餐厅都成了当地“素食热门榜”的第一名。对于成功的秘诀,该店负责人表示:
我们没有刻意地打“素食”的招牌,整个门店的装修非常的现代,我们希望让年轻地消费者能像去普通餐厅一样大快朵颐,从美食的角度,认可它。
培植肉口感外形逼真 营养更胜真肉?
至于近年抢占传媒版面的“黑科技”——培植肉,又被称作清洁肉品(clean meat),原理是先从动物体内抽取干细胞,再放进试管或培养皿上让其分裂生长,最后产生肌肉组织。
▼ 培植肉技术已被用于人造牛、猪、鸡和虾等
早期有关培植肉的研究基本都以牛肉为主,这是由于牛肉在各种肉类的生产成本中最高。不过如今海内外已成功将培植肉技术应用于人造猪肉、鸡肉和虾肉等,但要实现大规模量产和降低售价还需时日。2019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人造培植肉,重达5克,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在培养20天后制造出来。
相较于植物肉,培植肉的口感和外形可以更加接近于真实肉品,同时亦对环保有益,研究指食用培植肉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土地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并能提高粮食供应的效率。对此,许多内地网民认为,只要好吃就可以接受;但也有人表示,对实验室内长出的肉品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心理。
西媒倡中国人多吃“人造肉”助环保惹议
1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表了标题为《中国把肉从菜单上去掉能怎样改变世界》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中国作为“消费了世界上28%肉类”的国家,应该大力推广人造肉以保护环境,并表示“中国正处于一场以植物为基础的蛋白质革命的风口浪尖”。
▼ 西方一些传媒近年对“中国人吃肉”颇有微词
陆媒报道指,该文将“中国人吃肉”将全球环保问题挂钩,引发内地舆论不满:“同样是人,为甚么中国人就应该少吃肉呢?”“以前穷吃不起,现在就想要大口吃肉,你管我?”根据经合组织(OECD)2019年的数据,美国年人均消耗牛肉26.3千克,而中国只有4.1千克,远远低于众多欧美国家乃至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均猪肉消耗量上,中国也仅位于第4,美国紧随其后。
据悉,这并不是西媒第一次针对“中国人吃肉”议题表达意见,早在2014年,《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曾发表文章称:“中国人对肉的胃口愈来愈大,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化和污染。”2019年,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则表示:“地球需要中国遏制对肉的胃口,但劝说其国民恐怕很难。”
这类隐含炒作“中国人吃太多肉”的说法有失客观,若以此为理由宣传人造肉,当然也会令内地网民难以接受。相比要以人造肉“取代肉类”,为何不将其视作肉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事实上,就接受人造肉而言,中国人似乎更加开放。根据《可持续食品系统前沿》(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杂志2019年2月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印度和美国消费者调查,中国人对于培植肉的接受程度最高(93%),领先于印度(86%)和美国(75%)。
外界预测,中国人能为人造肉贡献的市值也十分可观。市场研究咨询机构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或将达279亿美元。而2018年,与中国拥有相对类似饮食习惯的亚太地区国家就为人造肉市场贡献了近10亿美元。
这份数据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国际人造肉市场规模未来发展增速快、体量大,二是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人造肉”消费大国。如果运用好“低脂”、“健康”、“环保”等营销概念,未必不能仿制其他养生类食品的成功之路,再度敲开内地中产阶级消费者市场的大门。
【同场加映】内地饮食新潮流系列:
现代人追求饮食健康,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希望保持身形纤瘦。除了节食、做运动、食减肥药外,愈来愈多人会选择食代餐。代餐食品成为现代生活一种全新的饮食解决方案,逐步变成年轻人的一种潮流生活方式……
内地今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减塑规定,全面禁止餐饮业提供塑胶饮管。手摇茶饮和咖啡店改以供应纸质饮管,使用体验却遭人诟病,有消费者因用纸饮管吃不到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大呻“纸饮管滚出奶茶界”。“史上最严限塑令”甫施行便饱受争议,环保与奶茶等新式饮料文化真的难以相容吗?港台两地又是如何推行“走饮管”运动,成效为何……
2020年,国内白酒市场普遍低迷,但同时却是以果酒为主的低度酒市场的爆发元年。啤酒苦涩刺激,碳酸饮料甜腻单一,低度酒饮受欢迎只是因为它“更好喝”吗?低度酒饮风潮是如何兴起,受到年轻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大力追捧?醇厚辛辣的白酒为何得不到年轻人喜爱?走进“微醺时代”,酒饮品牌要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