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河南出土隋代墓 一探吐鲁番地区墓葬特色
河南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4月,在一处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意外发现一座隋代汉白玉石棺床墓葬。日前相关报吿出炉,通过墓志记载,墓主身份证实为高昌王室后人曲庆。其墓葬位置虽位在中原,但仍展现了东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这座隋代墓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墓室与墓道、甬道结合呈现“甲”字形。墓室内有一具设围屏的汉白玉石棺床,棺床由床踏、床座与围屏组成,床踏为三块青石,嵌入棺床下。棺床均刻有图案纹饰,并有彩绘和贴金,可惜色彩大多脱落,图画主题多围绕墓主的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而床座的雕刻最为精致,有瑞兽、神像与圣火坛。学者依此图案的艺术风格,认为除了佛教之外,还有祆教、摩尼教的影响。
在棺床前方、正对墓门处,两旁各放置着墓志,分属于墓主曲庆以及夫人韩氏。根据墓志内容,曲庆为曲氏高昌国(位在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第一任国王曲嘉之孙,其生前曾为北齐平阳王府参军事(武官官职名,本为参谋军务之称,为军政长官之幕僚),韩氏则为名门之后。
那么位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当地墓葬风格又是如何呢?
公元5世纪至7世纪中叶,吐鲁番盆地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与曲氏高昌,皆为汉人在西域建立的独立王国。高昌国所处位置不仅是西域交通要道,更是古代西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
高昌这一名称由来,与汉元帝(公元前75-前33年)曾在这块土地上修筑军事壁垒有关。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称为“高昌壁”、或称“高昌垒”。也有学者认为高昌应是“高车”讹传,因为高昌的地势并不高。
吐鲁番盆地墓葬风格特色
由于吐鲁番盆地位置,过去有许多民族在此建设开发,因此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连带有一定数量的墓葬文物出土,尤其自1959年以来考古团队在此地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大量的五胡十六国至唐代中期文物。墓室、墓室壁画与随葬品,除了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宗教生死观,也在某些程度上展现日常生活方式、经济型态与文化特色。
学者深入研究了吐鲁番盆地无论是两晋、十六国的高昌郡时期,还是北魏、唐代的高昌王国时期的墓葬,皆出土大量的纸制服饰,有帽带、鞋子、枕衾、物衬等。这些纸制陪葬品,都是利用当时废弃不用的公私文书,重新裁剪黏合而成。因上头多有文字,在今日则成为重要的历史研究史料。
丰富的隋葬品,都需要一份“随葬衣物疏”(为纪录随葬品列表的文书),确保陪葬品的数量,不过这份文书后来逐渐有祈求冥福的意义。而衣物疏所记录的内容,并不仅记录随葬器物的名目与数量,同时也反映当时社会财富、地位的象征,以及厚葬观念。
古人相信有了“随葬衣物疏”,死后在阴间可作为财产证明。因此疏文里,普遍会写道:“随葬衣物乃是墓主所有,别人不得冒名认領取用,否则将提出诉讼”等文字。为了确保陪葬器物不被盗用,故疏文上写有“请书人”与“时見人”作为見证者,而这样的安排与社会上的契约文书(如借贷、买卖、租赁)相似。
学者进一步发现,晋代开始吐鲁番地区兴起在墓葬中摆放随葬俑。到了十六国时期,只要有出土木俑的墓室,也多绘有壁画、随葬木器也较多,此外还有丝织品、银器和漆器,以及文书等。不过在曲氏高昌以前,墓葬少有泥俑,直到唐代武周时期泥俑才逐渐增多。
由于吐鲁番地区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时,所建立的各个政权其统治者大多是汉人,学者进一步考查这段时期,高昌城和交河附近的主要墓地,其埋葬的死者也多是汉人,尽管该地之丧葬习俗、宗教艺术具有浓厚的河西地方色彩,但仍在汉人的葬俗架构下。而曲庆墓的发现,对于未来研究高昌国王室族裔的变迁、宗教信仰的传承变化,或是祆教、摩尼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