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心脏支架从1.3万降到700元 “高值医用耗材”究竟有多暴利?
心脏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不少患者需要安装心脏支架,来改善冠状动脉血管收窄及阻塞等情况。在内地,心脏支架属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相对较高的医用耗材),国产支架价格通常介于7500至18500元(人民币.下同),均价为1.3万元,进口支架要价更可达23300元,为一些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国家医保局日前宣布,集中大量采购100多万个心脏支架,均价每个仅700元,其中部分品牌的报价更低至469元,且明年1月就可投入供病患使用,这为大量患者带来了福音。
不少人疑惑的是,为何心脏支架过去可以卖到天价,且迟迟降不下来?从均价1.3万元到700元,中间难道都是暴利吗?官方在此次集中采购背后,又实施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从国际上偏贵到低于印度标准
事实上,在此次集中采购之前,内地心脏支架价格在国际上普遍偏贵,国产支架均价1.3万元,进口支架均价1.7万多元,对比同代支架价格,巴西最低2183元,美国患者支付价6403至18507元,法国零售价则为6881元,印度则规定药物洗脱支架不得超过756元。
此次集中采购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93%,均价700元则已低于印度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消息一出,就即刻引起内地全网广泛关注。
事实上,内地心脏支架价格偏高是一个长期问题,数十年来悬而未解。80年代中晚期,心脏介入支架手术开始进入中国,当时,支架全部是进口产品,单价为2至3万元。1999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心脏支架成功上市,价格降至1万元左右,一举打破进口垄断。后来国产支架单价最低在8000元左右,再加上球囊、造影剂等耗材及手术费用,至少也要2至3万元。若使用进口支架,总费用则会再增加1万多元。
高价背后:代理商、医院层层回扣 毛利率近8成
以支架为代表的高值医用耗材利润空间有多大?从一间全球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区年会上放出的豪言“若未来1到2年内完成指定销售额,将为所有销售人员配车”,便可一探端倪。
根据陆媒梳理,心脏支架过万元的价格,有很大一部分是“虚高”。一款耗材从厂家到医院,要经过全国总代理、大区代理、省级代理、市级代理等多个环节,环节冗长、层层加价,“高回扣”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内地某厂商披露的资料,2017年其支架出厂价为每套3384元,当年毛利率为79.60%,也就是说成本在690元左右,但到了医院,价格却升至13300元。据悉,医院的利润占最终价格的2成,此外还有暗中给医生的回扣,科室主任、器材科、药事委员会亦都占有一定的回扣比例。
除了支架,江苏南京还曾出现过“天价螺丝钉”。一枚骨科手术中使用的医用螺丝钉,市场价只有60多元,但厂家的报价竟高达1500多元,是市场价的20多倍。人们不禁惊叹,高值医用耗材的暴利远超想象。
此外,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竞争格局更为散乱,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由于器械种类、规格繁多,出厂价和终端价(医院价)之间的价差各有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招标采购价。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多个心脏支架代理商都曾卷入行贿受贿案件中。目前虽已有“两票制”(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到经营企业开具一次发票,经营企业到医疗机构开具一次发票)政策约束,但因难以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执行,流通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另外,相关医保支付政策存在缺位,也是医用耗材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例如,缺少详细的高值医用耗材的报销指导目录,为高值医用耗材滥用提供“灰色地带”。同时,公立医院长期存在“以药械价格补医疗价格”的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过低的医疗服务价格,但也导致药品耗材高价进出。
“国家队”出手背后:多措并举冲破枷锁
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虚高”背后因素繁多,过往难以一一冲破这些枷锁,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降价。如今“国家队”出手,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降价,背后其实还有大量准备工作。2019年6月,“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动态维护”窗口在国家医保局官网上线,统一了医保医用耗材的编码标准。同年7月,国办印发实施《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要求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完善全流程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和医疗服务执业环境。
除了统一标准、加强监管外,医保局还建立了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要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在统一平台上公开交易。官方还开始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逐步统一医用耗材的支付范围。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