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清朝第一女天文学家 没老师仪器 自行成功破解月亮奥秘

撰文: 设计清单
出版:更新:

IG上曾有位中国女性的画像被广传,一张欧洲的明信片上却印着中国女性的画像。你知道她是谁吗?发髻高扎,身着汉服,画中最令人讶异的是,她的手里,握着一架望远镜。她就是我国清代的天文学家:王贞仪。

一度被不少外国网友广传的明信片(点击放大浏览):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王贞仪,字德卿,出生于1768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她生在安徽天长,家境比较殷实,父亲是著名学者,祖父曾是朝廷大员。按照古代中国女子的生活轨迹,她本该早早的嫁人,成为某某夫人,相夫教子,多生几个孩子,然后把孩子都成功养大,便是功德圆满,然后便可安享晚年。但她却不甘过这样的一生。

清代女科学家的叛逆之路

王贞仪出生在南京这座从古至今都繁华的大城市,幼年正值康乾盛世,江南地区的风气又比较开明,更幸运的是家里的书香背景,使得他从小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1岁时祖父在吉林去世,父亲带着她千里奔丧,王贞仪得到了祖父的万卷藏书。这些书里有不少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的书,这些书将作为王贞仪对的启蒙老师,将带她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王贞仪在吉林一待就是五年,期间正值她的青春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有一位蒙古将军的女夫人擅长骑射,她便拜他为师,学习马术和箭术。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 ”,甚至达到了“发必中的 ”的程度!王贞仪也颇为得意地写下了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 ”。

更多描绘王贞仪的画作(点击放大浏览):

+1

而且她认为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性而设的,女性的智慧并不比男性差,学成了一样有益于社会,她的思想可以说是清代女权主义的代表了。

16岁时父亲带着他游行四方,增长了不少见识,为此她还写了一首直抒豪情的诗词:“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18岁,王贞仪一家终在南京定居,已经到了嫁人年龄的她却无心嫁人,一心只想搞科研。18-24岁期间,这段时间便是王贞仪做科学研究的的高峰期,在此期间王贞仪著作可谓丰富。《女士德卿传》如此评价王贞仪:“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

班昭之后的第一才女

那个年代的女子即便读书也离不开吟诗作画为大道,而王贞仪偏偏独爱数学,天文,走这条路不为出名而为真理的小道。因为祖父留下的书中有大量数学家的著作,她最早便是沉溺在数学的海洋之中。她最喜欢的数学家是梅文鼎,他的《笔算》《筹算》不知被王贞仪翻看了多少遍。但她居然对前辈所著的书籍不太满意,她觉得这些著作中论证太过繁琐复杂,寻常百姓多半看不懂。

为了大清的科普教育,她亲自动手,精简了梅文鼎的书,将其中繁杂论证,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进行了诠释,最终写成了《筹算易知》。做完这本后,王贞仪成就感满满,于是先后写了《西洋筹算增删》《重订策算证讹》《像数窥余》《重订策算证伪》《术算简存》等一系列数学著作。就这样,在科举盛行、文科生遍地都是,而理科生几乎绝迹的大清朝,王贞仪,成了一个数学家。

【相关图辑】谁说80岁不能追梦?山村婆婆画出梵高向日葵 开画展成注目新晋画家(点图放大浏览):

+13

【相关图辑】不为世俗人眼光而活 誓成京都第一艺伎的16岁内向少女(点图放大浏览):

+13

但她最倾心的学科却并不是数学,而是天文学。但那时候的天文学可不是什么自由学科,而是被清朝皇室明文禁止的“皇家学问 ”这门学问只有官方衙门“钦天监”的人才能研究,平常百姓涉足都是犯法的,因此王贞仪学习这方面没有老师不说,还得躲在家里偷偷摸摸的学。

即便如此,依然抵挡不了她对天文学的热爱。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地心说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虽然当时西洋的日心说已经传入,但是所知者甚少。而王贞仪便是少数人里面的一部分,她为此特意写了一本《地圆论》在这本书里旗帜鲜明的批判“天圆地方”的荒谬理论。

她最为著名的研究还当属对“月食”的阐述理论。她没有老师,更没有专业仪器,只能凭借书本的描述,自己制作了几个小物件,凭借这几个物件加自己常年的观察,王贞仪居然领悟到了月食形成的机理。其根本原因是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位置变化,造成光线被遮挡。对于这一天文的研究,她写成了《月食解》。在这篇著作中,她还详细的分析了月亮阴晴圆缺、星体运动轨迹等天文现象,相关的理论竟与现代天文学的阐述基本一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完整地的对月食成因的解释。而这年,她才20岁。

【相关图辑】NASA太阳月亮36幅史上最高清照曝光(点图放大浏览):

+12
+14

天妒英才,慧极早夭,病逝前年仅29

王贞仪在做学问上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做人上面亦是如此。因为她是女子,所以刚从事这些学问研究的时候,就有一些封建卫道士就斥责她不该如此,告诉她“女子无才便是德 ”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就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没有轻易屈服于这些封建卫道士,她据理驳斥,坚定自己与众不同的学术生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以诗明志,顽强地顶住了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聪明的人多半是孤独的,甚至可以说是注定将“不合群 ”的。

王贞仪具备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特质,并且看透也说透,能直言绝不沉默。她的好友白夫人曾为别人的诗文集向她求序,圈内人之间的“商业互吹 ”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她却不玩这一套,而是断然拒绝,还把拒绝原因交代得明明白白:“作者急于求名,不论是人品还是书品,都不行。”她还有一位好友方夫人,很信佛,有一年,饥荒成灾,方夫人打算刊印一部装潢精美的《心经》,也想请她作序,她坚持自我,依然拒绝得很彻底:“与其浪费钱财做表明功夫,不如直接把钱捐给灾民。”

这就是王贞仪,不虚伪不做作,智慧且直接,有这样才华的女性对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注定不会太低的,不愿迁就甚至宁可一直单着。不过还好,25岁的她依然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在她25岁那年,一个来自宣城名叫詹枚的秀才到南京求学,在书摊上,看到了王贞仪的诗集,诗句朴实无华却豪放大气,当他得知这个诗人竟是个女子以后更是惊为天人。后来,这个女人成了他的妻子。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一年后他们在宣城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充实。王贞仪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继续着她的学术研究,詹枚便心甘情愿的帮她打下手,做些誊抄的工作。婚后不久,她的第首部学术著作集《德风亭初集》便是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的(点图放大浏览):

两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王贞仪的婚姻不可谓不幸福,然而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他们只过了短短4年,王贞仪就积劳成疾,濒临去世。临终前,她对丈夫说:“你家境贫寒,我先你而去,也并非坏事。我平生的手稿,请转交给我的好友蒯夫人,她能帮助我传于后世。”

可惜,她的著作绝大部分因为涉及天文,怕给家人带来麻烦,大部分著作都被她藏了或者烧了,最后传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了。但即便如此,著名学者钱大昕依旧说她是班昭之后的第一才女。

最好的人生,就是做自己

王贞仪在天文学及数学上的贡献与影响是世界性的,所以,在她去世200余年后,世界科学界仍然没有遗忘她。儿童科普读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她的出生和死亡,成了重点标注的“大事件 ”;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她排在其中第三位; 美国数学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的《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称赞她为数学做的贡献;全球最权威科学期刊《Nature(自然)》把她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200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部分记载了王贞仪事迹的著作(点图放大浏览):

她虽然只活了二十九年,却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成就。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无所畏惧地朝着心中所爱前进时,整个世界都会为她让路。

【本文获“设计清单”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sucai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