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妙手丹青 文人山水画如何在台扎根茁壮(下)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说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非水墨画莫属,画家仅使用水与墨的黑白两色,就能创造出意境丰富、写实与抽象交迭的画作。为在休馆期间能让民众欣赏馆藏山水画,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史博馆)日前推出“彩墨宝岛—历史博物馆馆藏特展”,展出25幅绘有台湾名胜风景的水墨画,以台湾山川景观为题,拉近民众与水墨画的距离。而今日台湾的山水画艺术发展,多归功于1949年来台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深厚的笔墨根基,结合台湾自然人文环境,开创出具有“台湾风貌”山水画。

此前《香港01》已经刊出《妙手丹青 文人山水画如何在台扎根茁壮(上)》讨论台湾水墨画于清代、日据时期之发展,此篇则重点介绍光复后来台艺术家如何创造出台湾山水画之特色。

台史博馆举行“彩墨宝岛”特展,邀请艺术家与官员莅临开幕式,前排左起依序为:艺术家苏峰男、罗芳、台文化部政务次长彭俊亨、史博馆馆长廖新田、艺术家蔡茂松、张韵明、罗振贤,以及钢琴家卓甫见。(台文化部供图)

战争动乱 艺术名家齐聚台湾

日本于二战战败投降,宣吿台湾结束殖民时期,也意味着书画从殖民者50年的抑制中解放出来。尽管光复初期台湾物资极度缺乏、经济困顿,来台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的陈仪(1883-1950年),咨询台湾画家杨三郎(1907-1995年)、郭雪湖(1908-2012年)的建议,有鉴于日据时代官办美展因战火中断,便参考日本总督府主办的“台湾美术展览会”(台展)形式,筹办“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简称省展,1946─2006年,现转型为“台湾美术双年展”与“全国美术展”),征件方面则为国画部(即书画)与西洋画部,不过省展初期的国画部得奖者仍以东洋画占多数。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水墨画便有南北不同风格,素有“南方逸笔,北方工笔”之别。由于国共内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台,使中国大陆南北名家,一时涌入台湾。不过落脚台湾的外省籍艺术家以擅山水画者为多,其中不乏在大陆早已成名的大家,如被后世称为“渡海三家”的溥心畬(溥儒,1896-1963年)、张大千(1899-1983年)、黄君璧(1898-1991年)等人,让文人山水画一改台湾清代以来的弱势情形,并扭转台湾艺坛以东洋画为主的风格,成为艺界主流。另外,书画还被国民党政府视为“文化道统”的重要象征而大获推崇,画会与展览更是发展蓬勃,但也因为刻意推广,使创作多带有政治意涵。

这些原在大陆便享有盛名的艺术家,除了担任省展评审外,也在学校任教,如黄君璧将一身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授予学生,主导并影响台湾往后的水墨画画坛风格。自清末以来,在西洋绘画影响下,传统水墨画该如何适应时代的论争,也同样被带到台湾。分为传承与改革两大派,持传承看法的艺术家,以维护传统中国优良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保留山水画风貌,此类画家之画作多呈现大陆各派山水画特色,多沿用古人流传下来的技法表现,创新较少。

写生是改善山水画脱离现实的良方,但扎实的基本功也不能忘记,台湾艺术大学收藏不少傅狷夫的练习手稿。(傅狷夫书画数据库)

而认为水墨画需要改革的艺术家,又能细分为渐进式与激进式。渐进式改革者,主张在传统山水画的范围内,适当吸收西方技法,改革传统水墨画因袭陈旧、脱离现实的问题。因此黄君璧、张大千等人力推写生,认为通过细察自然环境,便可改正山水画的弊病,不仅能区别古典传统绘画,更被视为近代改良的一大指标。而激进式改革者,则偏向以西方的观念与画技来寻求突破,使传统山水画走向现代化,在画作展现上的确拓宽了山水画,但画作精神仍不脱传统文人水墨的思想,这类画家以刘国松(1932-迄今)为代表,主张“中国画的现代化”。

既怀乡又创新 开创台湾山水画新的一页

海峡两岸因政治因素隔绝,让来台的大师们多有着思念故土、忧国怀乡的情感,而创作众多寄托情怀之作,比如各自拥有不同画风的“渡海三家”,三人也都有许多怀乡作品。如溥心畬画了不少过去在北京西山戒台寺之风景、张大千于晚年的绝笔之作《庐山图》等,都是艺术家思乡之情的表现。而开创“台湾风貌”山水画、出生浙江的傅狷夫(1910-2007),来台后至1959年从台军退役为止,也创作不少反映异乡人离乡背井、思念故乡之作。

退役后,傅狷夫便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并四处走访台湾名胜,累积不少感悟。台湾山川之秀奇,对于来台的外省艺术家特别容易产生新的美感体验,激发他们思考如何使用传统水墨画技表现出台湾的风土特色。1970年代开始,不仅台湾文坛掀起“乡土文学论战”,画坛亦开始吹起乡土写实的风潮。傅狷夫也在多次地探访阿里山、中横公路、清水断崖与东北角等各地风景下,仔细观察台湾气候环境与特殊地貌,终于让他在传统笔触上自创出新的绘画技法,好画出台湾特有的地貌。如他以“点渍法”画云海、波浪,用“裂罅皴法”描绘台湾山石纹理,也让他走出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傅家山水”。

不少当代艺术学者评论傅狷夫,认为他在台湾水墨画的传承上具有重要性,因为他把传统山水画笔法,相当灵活地运用在台湾的自然环境上,使文人山水终于在台湾深根滋长,更以此开创出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中国山水画。于军职退休的傅狷夫,亦投入艺术教育的工作中,培养不少弟子,如苏峰男、罗振贤等艺术家。

近年台湾当政者虽在艺术方面多有推广,想让民众了解台湾过去的美术发展,但由于台独与政治意识型态的操弄下,对于跟随国民党政府来台,并长期间把持艺坛主流的外省书画艺术家,单纯认为其只带来大陆的乡愁图像,刻意区隔其与台湾本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连;或只着重傅狷夫带来的山水画之变革,而不提他初至台湾时所创作的思乡作品,这样片面又割裂的解读,人们所知道的台湾美术史终究还是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