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比皇帝龙袍规格更高 慈禧太后殓葬时穿戴哪些服饰
中国丝绸博物馆近日举行“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首次公开历时8年修复的慈禧及容妃(“香妃”原型)陵寝地宫出土的服饰等。
据介绍,慈禧穿着在最外层的带佛字女龙袍,似乎比皇帝的龙袍规格更高,“盘金绣绣了几十个佛字遍布龙袍的全身”。
历史上的慈禧展现的都是她在政治上的强人形象,她的丧葬服饰亦一如既往沿袭了其生前的奢华做派。除此之外,世人或许还能通过她的殓服,一窥其生前内心的信仰问题。
慈禧太后陵寝位于定东陵,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动工,耗时6年,耗银500多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重修一次,历时13年。其规模、材质、做工均超过清代历代后陵。
不幸的是,慈禧陵寝在历史上曾遭受巨大破坏。1928年7月,慈禧死后20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定东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盗匪将这些丝织品抛至于地宫之中。盗墓发生之后40天,溥仪派出遗老遗少重新殓葬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这些丝织品重新穿回慈禧身上,这些丝织品部分留在内棺,部分堆到了棺外。
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的慈禧太后殓葬时所穿用包括:
最外层的“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
第二层的“雪青缎平金绣团寿女夹袍”
第三层的“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
垫于身下的“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
盖于身上的“陀罗尼经被”
头部所枕“堆绫荷花枕套”
脚上所穿“串珠堆绫彩绣荷花鞋”
比皇帝龙袍更高规格的“佛字”女龙袍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策展人王淑娟说介绍,慈禧穿于最外层的带佛字女龙袍,似乎比皇帝的龙袍规格更高,“除了皇上常规龙袍的一些特点之外,它还用盘金绣绣了几十个佛字遍布龙袍的全身。”
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称,带“佛”字的龙袍在历代帝王帝后中都是首次出现,在清朝宫廷服饰史上也没有出现过。王淑娟推测,出现带“佛”字的龙袍,除了因为慈禧本身是信佛教,生前经常扮佛装和旁人称她为“老佛爷”之类,还有是希望逝者尽早升入到极乐世界。
穿戴完毕的老佛爷,身上还盖有一张被,长290cm,宽275cm。这也不是普通的被,而是“织金陀罗尼经被”。经历了东陵盗宝,经被也被扔在地宫外面。经被上原来缀有820颗珍珠,也全部被盗。
明黄色的缎子上,密密麻麻全是用金线织的汉字,楷书篆体,一共2万5千多字。也就是说,用这两万多字的经书,比如《金刚经》、《心经》等多部经书,织成了一个佛塔的形状,被视为护佑慈禧去往生之地的最重要的法器。
慈禧殓服透露哪些文化内涵?
李寅称,慈禧在去世之后,她的盖被上有道教的、有佛教的内容,她的寿衣也是一个带佛字龙袍,表明慈禧对佛教非常崇信,希望死后尽快进入极乐世界,这是其一。
其二,慈禧在丧葬品上一如既往的沿袭了自己生前的奢华做派。 “陀罗尼经被”也好,“带佛字龙袍”也好,还是她穿里面的“团寿女夹袍”,都镶嵌有大颗的珍珠(已被盗)。珍珠满语称为塔娜,只有皇家才有资格采购。慈禧非常珍爱,所以在她的棺材、服饰上大量的显现出了这样的珍珠,显现出她的奢华。
此外,慈禧陵墓出土的陀罗尼经是苏州织局织造的,她的佛字女龙袍是江宁织造,都来自于南方大型织造局,也可见清宫殉葬品的文化内涵。
同场加映:容妃陵寝地宫出土服饰
香妃一般来说是指清朝乾隆所纳的容妃。不过在野史上,香妃于性格,出身等却与容妃完全不同。史学家认为“香妃为文学的形象,并非历史人物。” 以容妃为范本的香妃传说,以民国初年最为盛行。虽有不同版本,但基本上都将香妃描写成该妃子天生丽质且身体会散发异香。
容妃陵寝地宫出土服饰则有吉祥帽、宋锦、堆绫荷包、哈达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据介绍,容妃是维吾尔族人,维族有自己独特的丧葬制度,不穿衣服也没有棺椁,只用白布包裹,遵循一种简单的丧葬的习俗。但是容妃死后是大棺材下葬,而且着衣下葬,都是严格遵循满洲皇家的丧葬习俗。同时她的陵寝地宫又出土吉祥帽、哈达等。
李寅称,“这个吉祥帽、哈达等实际上是遵从了她的民族信仰。她的丧葬中既有自己本民族特点,但更多表现的是屈于强权的满族皇家的尊严。”
(澎湃新闻/钱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