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生活面面观 内地民众哪些习惯和观念被改变?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不少内地民众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理财观念已发生转变——居家办公上网课,外出戴口罩,扫“健康码”出行,社交距离保持1米,聚餐用公筷,回家勤洗手等等。
《香港01》在此为您展现,内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如何在疫情下被“重塑”和“颠覆”?

手机上的“健康码”,是内地民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可顺利出门的最重要凭证。(中新社)

行:备好“健康码”才出门

疫情爆发期间外出,遇到安保和防疫人员,除了要面对“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的“灵魂三问”之外,还要接受第四重拷问:“你是否安全?”而帮助民众应对“第四重拷问”的“国民级”应用程式正是“健康码”。

“健康码”可连结支付宝或微信,透过大数据资料辨别,市民有没有跟确诊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快速追溯疫情来源且找到可能被感染的人群。

3月25日,在湖北襄阳市樊城区一个超市入口,市民扫码后出示湖北健康码“绿码”进入。(新华社)

内地复工复课后,出入公司和社区、乘坐交通工具、逛商场超市、进餐厅医院、跨省市出行,不少民众都习惯了出示“健康码”。“‘绿码’凭证通行,‘红黄’立刻报告”,从街上的宣传横幅可知,一个“绿码”就是一张高效的电子通行证,备妥了才能出门。

因此微博上有人感叹,“一码在手,畅行神州。”也有人称自己因为每天用到的次数太多,已经分不清付款码和健康码:“支付宝扫码付钱的时候下意识都点开了健康码”、“去超市买水果,阿姨叫我扫码,我默默掏出了手机打开微信,展示了一下我的健康码,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6月15日清晨,河北石家庄一位小学生在家中通过平板电脑收看直播上数学课。(新华社)

住:“宅文化”下办公和消费

内地疫情期间,学校延期开学,公司调整复工时间,“宅家”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只能在家体验远程上网课,或开启远程办公模式。“要是哪一天不用去公司上班,在家里把钱赚了就好了”这个梦想竟然“实现”了。

不用早起洗头、化妆,不用在早、晚高峰通勤,远程办公确实让部分人感到比平时轻松,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觉得在家办公“非常心累”:“领导或同事随时都会线上找你,没有下班的概念。而且电话或视频会议变多了,大事小事都要开电话会议,有时晚上九点还在开电话会议,沟通效率并不高。”

一位在家办公的女士也表示,“家人似乎对我也不是很理解,他们认为我既然在家就应该陪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开工了。”

疫情加速远程办公普及,在家工作成为风潮。(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而在“宅家”消费方面,除了年轻一族热衷网购,“银发族”也跟上潮流。据陆媒报道,家住甘肃省兰州市的65岁的退休老人王志强,早前因为疫情没有外出度假,但却意外收获了新技能,“宅”在家学会网购。起初王志强很不适应,手机上的字太小,他要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楚。每次购物结帐前,他都要反复核对消费金额和收货地址,害怕出错。

但养成习惯后,王志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业务’熟练了,也不担心了,网购太方便了。”尽管现在内地疫情缓和,生活也恢复正常,但他依旧痴迷网购。

商户“大众畜牧野味”位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东区,其价目表显示曾出售大量疑似野生动物。(微博)

食:拒食野味、餐具“公私”分明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病毒源头仍未有正式结论,但各国专家都认为吃野生动物恐怕就是疫症的罪魁祸首。“吃野味”行为在遭受舆论挞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月底表决通过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位于四川省遂宁市云盘路的桂苑生态农庄经营者张先生透露,防疫期间,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议,大家都主动积极遵照执行。“以前不时会有客人悄悄询问是否可以购买或者加工野鸡、蛇等‘野味’,今年自复工以来完全没有这种情况。”

图辑| 贩卖野生动物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环境恶劣▼

+5

疫情改变“食”方面的习惯还有“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聚餐时为别人夹菜是展现热情、友好的方式。而现在,主动使用公筷、提倡分餐制也在逐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新常态,不少人已经认同“分著吃更安全”。

内地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许多餐厅开始恢复堂食。天津餐厅一名总经理发现,如果大桌多人聚餐减少,使用公筷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目前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以两三人一桌居多,以前那种十多人大桌聚餐的情况几乎没有了。此外,经常有客人要求我们多拿一双公筷。尤其是年轻人,更注意在聚餐时用公筷了。”

专家表示,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资料图片/新华社)

▼内地专家实验:公筷用和不用 细菌最高相差250倍▼

有人除了外出用膳坚持“公私分明”,在家也继续使用“公筷公勺”。北京市民黄先生表示,“以前只有来客人时家里才会使用公筷公勺;经过这次疫情,家人吃饭时也会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虽然麻烦点,但这种习惯会坚持下去。”

衣:口罩傍身,为己为人

疫情期间外出,几乎所有人都比平时佩戴多一样“饰物”,也就是口罩。有人甚至认为,出门不戴口罩,就跟裸体一丝不挂一样没有安全感。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提醒公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还是有用的”、“保持距离与戴口罩是防控关键”。

普遍没有戴口罩习惯的欧美国家疫情爆发后,在东西方抗疫措施对比之下,戴口罩有助于降低感染病毒风险这个观念也再次深入人心。

4月6日,北京市民戴上口罩在天坛公园健身休闲。(新华社)

在贵州贵阳一间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女士表示,她认为通过这次疫情,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已经建立起来。“以前只要有一位同事感冒,整个办公室的人大半都会被传染,现在都很自觉地戴口罩,很少有互相传染的情况了。”

突然之间,我之前省吃俭用“吃土”买的限量版包包、上百款口红、名牌衣服、几十双高跟鞋,百无一用。原来不买这些曾经认为是刚需的东西,似乎也还生活得挺好,每天只要有食物、家人和手机的陪伴就足够了。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业务员肖玲

理财观:保住荷包,存钱更有安全感

除了生活习惯和卫生观念改变,内地民众的理财观在短期内似乎也有转变。“疫情过后,你会报复性消费吗?”微博上的一个投票贴文早前受到网民热议,虽然疫情在家隔离期间,消费欲望被压抑,但超过七成人还是选择了“不会,因为没钱”,只有两成左右的人选择“会,疯狂吃吃吃买买买”。

以“报复性存钱”代替“报复性消费”,有网民表示,“老百姓受疫情影响,对未来有一种未知和恐慌,有钱也不敢消费、不愿意消费。”也有人认为,“现在市场低迷,投资都不看好,不如把钱存进银行更保险。”

在北京工作的杨先生称,“公司福利削减了,问了下周边的朋友,降薪的还真的不少,看了下银行存款,感觉挺没安全感。接下来不能乱花钱了,要多存点钱,以防万一。”

4月10日,顾客在杭州一家超市选购蔬菜。(新华社)

而据中国央行4月28日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 %,比上季下降6%;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比上季上升7.3%;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比上季下降1.3%。换言之,愿意存钱的人变多,愿意消费和投资的人变少。

经济学家指出,灾难会导致未来收入和支出的剧烈波动,为了自己及家人有更多的资源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人们会削减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