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紫禁城】《末代皇帝》重映 如何脱下“西方眼镜”看世界
为众人所熟知的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生于大清王朝,长在中华民国,被日本扶植成立满洲国,最终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亲王长子、唯我独尊的帝国皇帝、民国财政供养的“外国君主”、苏联战俘,以及新中国的战犯与一名普通公民,身份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故事性,使末代皇帝成为后世影剧作品喜欢描绘的题材。
近期,曾于1987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数位修复版与限量3D版在台湾上映,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落魄王孙回到世人眼前,其电影叙事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蛛丝马迹呢?
关于东方的想象
阴暗的大殿、猩红的色调、藏传佛教喇嘛为逝去的慈禧太后念经超渡等意象,武汉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崔向东认为,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2018年)执导的《末代皇帝》特意刻画了神秘、具有异国情调、专制且极具佛教文化的特色的古老帝国,满足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华丽的、政治专制(要求太监喝下墨汁)、残酷(宦官举着自己被切除的睾丸向站在城墙上的溥仪致敬)、奥秘的(烟雾缭绕的殿宇)、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病危弥留之际的慈禧)、黑暗、落后(少年溥仪仍在吸吮奶妈的乳汁)、贫穷(北京街头冬天高高垒起的白菜堆)等要素。
清王朝终结后,电影叙事仍未给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多正面描述,如描写文革时,红旗、毛主席像、红宝书(毛语录)、“走资派”标语,戴着高纸帽游街的“牛鬼蛇神”、宣传画、被批斗者头发剃成“阴阳头”,革命小将、旧军装、忠字舞,以及慷慨激昂的口号(造反有理、毛主席万岁、文化大革命万岁)与震天响的音乐。上述群众暴力所呈现的“集体无意识”,既突显了红卫兵小将对“停课闹革命”的激情,塑造出中国于1960年代中期处于一个“大动乱的年代”,荒诞而又缺乏理性。
西方拯救“落后无知”的东方
确实,中国较西方晚了将近百年才真正启动工业化的步伐,但电影中却有几幕拍出了“西方教导东方”的意象。例如受封一品顶戴、毓庆宫行走的外籍教师庄士敦(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年),帮溥仪配好得以放眼看世界的眼镜;溥仪使用钢笔来挑选自己的新娘(古代皇帝大婚后意味着亲政,但没必要使用钢笔);溥仪在生母逝世后想去看望,不被获准后绝望地爬上房顶,在千钧一发之际,庄士敦的手握住溥仪,助他脱险境。崔向东分析,导演运用仰拍镜头,在天空的背景下衬托庄士敦(西方)的形象愈发高大,也代表西方出手才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国。
此外,剧中出现庄士敦教导溥仪学会骑自行车这个“洋玩意儿”,此后溥仪得以在宫中自由的骑行,再也没有乘过轿子或马车,彷佛带领末代皇帝摆脱了劳力密集的农业时期,走向工业新时代。不过根据史实,末代皇后婉容(1904─1946年)之弟润麒(1912─2007年)才是第一个把自行车带进紫禁城的人。润麒称:“我觉得这玩意儿挺新鲜,一定很好玩。自己有了好玩的新鲜玩意儿,总忘不了同样贪玩的皇帝姐夫,于是我把自己家的这辆自行车骑进了紫禁城”。从此,溥仪迷上了骑自行车,前后共买下20余辆之多,包括英国的“三枪”牌、德国“蓝”牌、法国“雁”牌等,都存放在御花园内的绛雪轩。
为了在宫里方便骑车,溥仪甚至下了圣旨,让内务府派人把从养心殿到御花园的门槛全部移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肖正文表示,1993年曾做过一次统计,调查出被锯掉的门槛有:东一长街的内左门等处、西一长街的内右门等处、东二长街所有的门、西二长街大部分门、东六宫中的五座宫门以及御花园的东西二门,全皇宫内苑竟不下30多处。不过电影没有演出逊帝与前清皇族积极主动发现、接受新事物的一面,描绘成皆是经过庄士敦的“开导”与“引领”,末代皇帝才摆脱了落后和愚昧。
数位修复版重映 带给世人何种新启发
重新上映一部33年前的电影,将相同的文本带给新时代的人们去重新观看与诠释,固然是向经典致敬,但30余年来已经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亚洲金融风暴、九一一事件、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举办北京奥运、茉莉花革命、日本核灾,以及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等重大事件,世界政经格局早已有极大的变化。
2019年中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突显英雄主义而主张国际平等、共同合作。重回电影院欣赏影史巨作,修复版除了提供更多关于色彩、运镜、构图等电影细节,更该关注的,还是再次检视、反思电影背后彰显的价值观,并扬弃过去“西方拯救东方(全球)”、“戴上西方眼镜才能看清世界”的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