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吃蔬食种中药 吃素养生风潮从哪个朝代开始?
每到岁末年终之时,总有各式大鱼大肉一饱口福。虽然好吃,但是大量的肉类、糕饼等高油质、低纤维的精致加工食品,长期食用除了易导致肥胖,更会增加慢性疾病与罹癌风险。近年大众健康意识擡头,开始呼吁应回归天然饮食,多摄取膳食纤维与维生素,才是保健养生的最好方法。不过吃蔬果养生,并非现代人专有的观念,早在北宋时,就有不少文人热衷此道了。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就已写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条多吃蔬果的膳食原则,成为中华饮食传统,即使到了宋代,这样的观念依然是文人追求的饮食风尚。由于蔬菜十分容易种植,成为四处出差的北宋官员稳定的食材供给,不少文人还会自行耕种,或是上山摘野菜或是野生的中药植物,来给自己加菜。
如北宋知名文人梅尧臣(1002-1060年)在多年的仕宦生涯里,留下不少论及植物种植与摘采的诗作,像是《舟中行自采枸杞子》:
野岸竟多杞,小实霜且丹。系舟聊以掇,粲粲忽盈盘。助吾苦羸苶,岂必采琅玕。自异骄华人,百金求秘丸。昔闻王子乔,上帝降玉棺。此焉即不免,但愿在心安。
梅尧臣在岸边采枸杞,不知不觉就采了一堆,不仅加菜还省去买药钱。也可以看出,为了因应长途的出差可能发生的意外,宋代文人普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药草知识。
北宋文豪苏轼(1037-1101年),同时也是个美食家,还会随着地方风俗与自身经济状况调整食事。如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经济陷入困顿,必须自己耕种来增加收入与粮食,即使是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至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亦是如此,甚至还栽种起药材。《小圃五咏.其一人参》:
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此。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炮灸,龁啮尽根柢。
苏轼将原产自辽东的人参移植到广南东路(约为今日之广东省)的罗浮(今惠州市博罗县西北部的罗浮山),虽然环境气候差异非常大,不过种出来的人参,形体与气味却与原产地相差不远。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1054-1114年)也相当爱吃蔬食,除了自耕菜园外,还会遵照《本草》一类的中药书籍所记载的食疗知识,来烹煮食材,并把蔬食养生的烹调方式写进诗中:
谁从西域移佳蔬,遍植中原葵苋俱。清霜严雪冻不死,寒气愈盛方芳敷。贯金锐箭脱秋竹,剪罗巧带飘华裾。中含金气抱劲利,穿涤炎热清烦纡。老人食贫贪易得,大釜日煮和甘腴。饭炊香白煮饼滑,一饱尽钵无赢余。空厨萧条烟火冷,可但食客歌无鱼。男儿五鼎食固美,当念就镬还愁吁。
“波棱”,即是菠菜,唐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在宋代时已经相当常见,取得非常容易,因此张耒经常大锅烹煮,配着米饭一起吃。除了波菜外,张耒还喜欢吃菘菜与芥菜,爱吃到连家里空地都要种植,并作诗《理东堂隙地自种菜》:“幽居无一事,隙地自畦蔬。秋雨忽甲坼,青青千万余。江乡盛菘芥,烹咀亦甘腴。岂惟供晨餐,庶用备冬葅。桓桓左将军,英气横八区。邂逅无事时,弛弓曾把锄。矧我放逐者,终年守敝庐。谅非勤四体,寓意以为娱。”
菘菜,俗称白菜。原产自中国,在据今六千到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发现白菜籽,可见中国人食用白菜的历史相当久远。芥菜,又名挂菜,举凡榨菜、雪里蕻都是芥菜的一种。菘菜与芥菜不仅好吃,还能冷冻或腌渍储存到冬季食用。
现代人讲求多吃蔬果、在家种菜与养生,并不是多新颖的观念。在过去以农立国的传统影响下,蔬食在民间是种普遍且广泛的饮食,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宋代文人出于实际的医药需求与养生保健的观念,而食用、种植各式药用植物,古人的养生食疗或许还比今人更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