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内地鸟类迁徙季万人护飞 揭候鸟保护之难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中国地处东亚-东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等三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会处,因此在每年的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飞往南方越冬时都会途经中国各地“鸟道”,近年保育意识擡头,也吸引了许多护鸟志工前往护航:今年11月,总共有超过万人的志工在鄱阳湖周边进行保育工作。
候鸟──鸟类中会定期从一栖地长途飞行至另一遥远栖地的种类,称为候鸟。虽然起因在学界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候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避冬与取得更多的食物,因此大多是南北向、往低纬度地区移动。不过,东西向移动的候鸟也已被发现,如蓑羽鹤(Grus virgo)等鸟类是由高海拔的山区(如喜马拉雅山)向低海拔的平原或谷地迁徙,因此会出现东西向的移动。
+5
候鸟的一生在迁徙中是最脆弱的,一方面是长途飞行中的体力消耗以及补给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离开固定栖息地的行为让候鸟难以取得庇护所,长期暴露在危险之中。候鸟飞行中往往会群聚以数量来对抗掠食者与避免个体迷途,但对于人类来说这反而成为更明显的目标,在北美洲曾经高达50亿只的旅鸽就是因为群聚的习性被大量猎杀,在短短半世纪内绝种。
除了主动的猎杀,定点的捕鸟网也不容忽视,在中国,每片被发现的非法捕鸟网都会杀伤数千野生鸟类,许多是保育性的候鸟。而人类开发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坏与环境污染则有更深远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兴建就改变了许多候鸟的迁徙路线──包括珍稀的白鹤在内。如何调适人与候鸟的生存,是个艰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