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中国】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原来破译一字可赚10万!
1899年,时值清光绪25年,晚清大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商(一说古董商)手中收购了一批甲骨(龟甲与兽骨的统称),在其上发现了留有篆刻痕迹,认为是古代文字,从此开启了“甲骨文”之学,据今已有整整两个甲子,120年之久。
2016年,中国大陆河南安阳省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出了一张公告,称若能破译出甲骨文之意义并经专家学者认证,一字悬赏10万元人民币;若能为已有的甲骨文解释做出新意涵,一字悬赏5万元人民币。公告至今,却仅一人得到。
2019年,文字博物馆再次发布征集公告,悬赏价钱不变。而有待解读的甲骨文超过3,000字,加上有争议的甲骨文则将近4,000字;简单计算,甲骨文解释总共价值近3.5亿元人民币,真真正正是“一字千金”。
甲骨文破译之路漫漫
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公告发布后首波征集至今,仅有一人得到人民币10万元。据悉,目前破译出的甲骨文约为1,500字,仅为全部发掘出的甲骨文字的三分之一,其中更还有约500字被学界认为存在争议,可见甲骨文的破译难度非同一般。
目前发掘出的甲骨文从地点和考古成果,被认为是商朝中晚期(前1300年)留下的记录。和其他世界上有名的古文字相比并不是特别的早,例如苏美楔型文字和古埃及的圣书体均起源于约前3200年,但这两种文字都基本上已被完全破译,任何新出土的文献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研究都可被通译解读。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并非是因为甲骨文学者比起苏美学者或是古埃及学者不努力,而是客观环境上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消失中国人记忆2000年
首先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看似很长,但若对比苏美文字自从在一世纪失传之后,最晚于1618年已被重新发现,到了18世纪已成为考古学界中的“显学”。
反观甲骨文,自从殷商灭亡之后(约前1000年)就被湮没在废墟中,甚至没有在其余任何地方留下任何记载有这样的文字,完完全全地消失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将近两千年。
除了研究时间上的差异,还有研究文献上的不足。古埃及文字则甚至有一部四世纪留下的“字典”存在,虽然古埃及文字并非完全都记录在上面,但对于试图破译古埃及文字的学者亦有许多帮助。
此外,古楔型文字与古埃及文字存在时间既久,使用者周遭也有众多民族围绕,不同文化的互动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可供比对。例如古波斯的贝希斯敦铭文,上面足足书写了三种楔型文字的版本:古波斯文、巴比伦文、伊兰文,大大增进了楔型文字的破解进程。
古埃及文的破译也是类似。刻有古埃及圣书体、古埃及世俗体以及古希腊文版本的罗塞塔石碑一被发现,几乎就等于了古埃及文的破译证明,因为古希腊文是现代人类可以阅读理解无误的。
但甲骨文还未被发现有类似的遗物存在。古中国周遭未曾有同时发展出文字的文化存在,即使是古朝鲜、古日本、古越南等曾输入汉文字的文化圈,时间都在西元年之后,不可能留下与甲骨文同时代的文献,而输入的也都是已经与现代汉字极为相像的文体。虽然这些文化的确保留了一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文献(如日本保留了《兰陵王入阵曲》),仍对甲骨文破译没有帮助。
另外还有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楔型文字、圣书体甚至美洲的马雅古文字的解读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至少在晚期的版本上,它们是有音节的成分在的,即使是象型文字的圣书体与马雅文字,都使用了固定或半固定的音节符号,这对解读不同的文字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甲骨文至今没有找到有固定音节的迹象,这并不奇特,因为甲骨文本身是象型文字,最早期的楔型文字也是象型文字而没有使用音节符号的迹象。但这就表示了甲骨文的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很薄弱,无法靠著解读出一个字而能破译出其他字的规律。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的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取代殷商而崛起的周朝很可能没有完整继承到商朝的文字,甚至有意无意地改变文字写法,在周代,甚至各个封国都发展出不同样貌的文字,如六国文字、蝌蚪文、鸟虫体等等。秦代周后,被大幅改造过的隶书逐渐取代了古中国的篆文,而现代汉字是直接继承自隶书的,这中间的种种断层注定破译古文字的困难。
科技能否加速破译速度?
据台湾媒体《中时电子报》报道,今年的10月18日,大陆官方在安阳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布,“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全球最全面的甲骨文数据库,希望透过大数据支援,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慧化时代。
这个数据大平台是由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建立的,包括字形档、著录库、文献库及“殷契文渊”平台,共“三库一平台”。报道指出,甲骨文研究人员透露,建立甲骨文数据库难度大,主因是甲骨片材质特殊,片多易碎,而且分布全球各地,只能试著提取甲骨照片、拓片等图像的边缘资讯,在库中搜索满足匹配条件的甲骨图像,再透过AI技术运算,寻求破译可能性。
目前平台中已录入10万多则甲骨数据,学术类文章2万多篇以及246种甲骨著录,希望能透过高科技加速甲骨文破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