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流散民间工程指南被寻回 圆明园有望再现万园之园盛景
1860年遭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现在仅存遗址,复建与否一直是存有争议,但修复施工的依据也一直是一大问题。今年8月,流散在民间一个世纪的《圆明园匠作则例》被寻回,圆明园有了施工的工程指南将有望展开初步修复,再现当年的盛景。
1860年北京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烧毁是中国历史伤痛的一页,近年来圆明园开始有文物修复的工作,也曾有清华大学的团队耗实15年用3D的方式重现园明园,但官方对于圆明园的修建重建或是保留原样一直未有共识。
而在9月12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过去一直流散在民间的《圆明园匠作则例》,近期在中国书店偶然发现,在采集资料后与圆明园管理处联系后,8月6日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书店共同举行了专家初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定这套装帧精致的“圆明园匠作则例”为真迹,是研究皇家建筑艺术、工程管理等的基础资料,是目前现世的第一本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则例。
《圆明园匠作则例》始作于清乾隆年间、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内府装帧手抄孤本,共两函48册。内容涉及建筑、园林、工艺、材料、人工经费等内容,涵盖修建圆明园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装修、画、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规格,详细介绍建造圆明园时的成规定律。则例的规范甚至高于清朝工部的建筑规则,将会是圆明园建造的重要依据。圆明园方面认为,这将为圆明园的整建,带来一丝曙光。
但对于究竟要不要重建圆明园,一直以来正反意见都有,赞成的民众想一睹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风采,亦曾有人提议过应该要有专属重建圆明园的基金;但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历史伤痛应该保存原貌留存供给后世以做警惕和危机感。
园方则提到,圆明园全部复建和一处都不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圆明园既要保留沧桑也希望能呈现昔日的辉煌。日后将根据《圆明园匠作则例》、和其他图样典籍,进一步完善大宫门、万方安和、舍卫城、文源阁、紫碧山房等遗址的整修方案,盼能增强民族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而除了实体复原圆明园建筑,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计划共动用80余位专业人员,耗时15年,参考10,000余件历史档案,最后共产出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位建筑模型,让圆明园透过3D的方式数位化还原到现代,据团队表示,数位复原的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此外,今年5月,圆明园园方开始圆明园“修复1860”计划,大量修复圆明园随著考古工作而出土的文物,其中光是瓷器碎片就高达10万片。预计修复完成后,园方会进行3D扫描,把瓷器图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位博物馆。除了实体建筑的修复外,圆明园早一步透过数位的方式,重现往日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