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诗人吴敏铃|收集途人的生命片刻 将成长痛化作诗意语言
【专访/诗人】若是遇到诗人吴敏铃(Forest Ng)即兴写诗活动,迎头就会看到一句:“在香港写诗维生可以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看到香港诗人时所冒起第一个念头。或许是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举行多次“你出题 我写诗”活动,逐渐收集各种陌生人故事,部分辑录于她新诗集《我们都是被星光哄骗的孩子》。写诗九年,今年终于出版个人诗集,不仅是自己成长印记,同时也能看到途人的生命片刻,那么这本诗集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你出题 我写诗”
笔者初见Forest是在今年初,大家还需要戴上口罩出门的时候。记得当时她在太平山街某条小巷里铺开一块布,坐在小折凳上,一旁放上两张约A3尺寸画纸,一张写著“你出题 我写诗”,另一张则向途人叩问:“在香港写诗维生可以吗?”景象在小巷暗色墙面衬托下尤其醒目,让人路过就禁不住驻足。如是我留下题目,少刻便得到一首《停留》,原来那是她第一次举行即兴写诗活动。
事隔九个月,适逢她推出个人诗集《我们都是被星光哄骗的孩子》,便向我们解画当时情境:“最起初我是制作了一些寻人启事,题目是‘你出题 我写诗’,每一张单张上十句诗句,如果感兴趣就可以撕下纸条带回家。后来我在单张上添上时间、地点、日期,让这件事落地变成一个具体活动。”单张上诗句原来别有讲究,都是她特意为此创作:“我当时考量是这十句必须短而精,能够马上引发思考,击中人心某部分。譬如有一句‘活下来是为了好好的爱’写在疫情时,感觉大家在充满限制状态下滞留了很久,是共同从某种劫难中存活了下来;而另一句‘半信半疑会选择半信’写的是我们犹豫时,内心依然会偏向光明一面。希望当大家偶遇这些诗句时,能够会心一笑。”
她表示题目本身就奠定了活动性质和参与者:“是‘你’和‘我’,是陌生人面对写诗人。至于另一张纸上‘究竟在香港写诗能不能维生?’范围则不止写诗,不论是写作、音乐、摄影等,我希望让大家思考——在香港创作能不能被人重视呢?”及后她陆续举办十多次即兴写诗活动,形式依然是一对一:途人交出题目或是故事,她以诗句作回应。
这些即兴写下诗句后来变成诗集内第五辑〈你有各种诗意的配置〉,她说其中印象最深刻则可能是《年老》。出题人是一位母语为英文的女教授,她回忆道:“当时她不是直接用‘年老’这个字眼,而是用了英文‘Aging’。这是一个很有指向性的词语,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很多人都会对变老有一种负面情绪,担心自己会不会不再漂亮,是否不再有机会。要把这样一个词汇写得不太悲凉,让人会心一笑,难度其实很大。文字如此转折,就像变魔术一样。”
后来她在诗句中如此理解“年老”:
不能说我真的知道
如何拒绝生命的狼藉
但我就是所有爱的总和
一个人变老就是有更多经历,虽然年龄有所增长,但同时代表你拥有更多智慧,是一切经历、感受、爱与美丽事物的总和。
在诗句中消化成长痛
写诗九年,今年终于推出自己个人诗集,她形容诗集是自己一个成长志:“喜欢诗是因为它比较‘虚无’、比较短,不喜欢长篇大论、过于具体的描述,我性格比较天马行空,更喜欢保留一些幻想空间。”
既然纪录成长,自然也有作为她写诗的起点:“2014年时我刚开始独自旅行,有朋友在北京住,我就自己坐23小时火车到北京。这个朋友操六国语言、看很多书,在他影响下我自己也试著写诗。一开始其实是抱著开玩笑心态,想著不过只是诗,还能有多难!写著写著,竟然让朋友觉得我颇有天赋。”
“第一首诗是《月球》,冬天北京天黑得很快,月亮很美,月牙像一片指甲挂在天上。加上北京建筑比较矮,整片天空和月牙清晰可见,我就将这个景象入了诗。逐渐开始用诗这个媒介创作,开始写更多日常相关题材,譬如《送树的科隆男子》便是出自我和朋友对话。”
诗集分为五辑,第一辑有关“爱”,名为〈我只是个依附情感的怪兽〉,她说道:“之所以用怪兽这个意象,是因为它们充满欲望。其实我觉得很像人,但人们充满欲望却又不擅长标语,就是因为不想看起来像怪兽。情感有时候是我们很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比较杂碎的情感,不好表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懂,每一种爱都有不同深度。但我觉得我们生命中最重要任务就是感受和体验,毕竟我们离开时什么都带不走,所以选择用文字和影像纪录。”
写诗生涯始于旅途,第二辑〈携著马的灵魂,从南走到北〉则是有关旅行,有一些是基于旅行的想像,有一些则实际在旅程中写下:“《巴黎、巴黎》是真的在巴黎完成,而《西贡》则是讲香港西贡。上一年西贡海艺术节时,我担任艺术节大使,负责和游客介绍西贡特色。我当时带著一本簿子、一支笔,空余时间便写下一些观察。”
第三辑〈不要放弃烟火和再爱的机会〉是有关“成长”:“我是一个很理想主义者,我觉得成长很多时候让人失望。但当我一看到烟火,便会想——不要放弃短暂而美丽的东西。虽然烟火会有人批评说有很多污染、噪音,但看著烟火你依然会觉得美丽。我觉得生命就是充斥著美丽而短暂之物,不要因为短暂而不选择拥有。”第四辑是有关独处和孤独,她笑言其中《写诗与流浪》十足她个人标签,而第五辑则是上文提到的即兴写作。
以诗句回应电影
Forest出身编剧系,虽然表示愈来愈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写剧本,但生活依然与电影相关。她说自己是王家卫迷,甚至Forest这个名字便是出自《重庆森林》,在她IG首页中,亦能看到不少以王家卫电影为题作品。
但开始写作电影诗契机,则是一部名为《撒旦探戈》的匈牙利电影。她表示:“电影重点有两个:首先很多长镜头,一来就是十多分钟;第二个是时长达七个半小时,我自己去看,从早上看到夜晚。出戏院时很冷,但剧院里感觉更荒凉,因为故事讲述以前匈牙利人民在极权下一些贫穷、没有希望的生活。第一次坐七个多小时,像洗脑一样,有两个中场休息,第一个中场休息我就开始写,最后一共写了四首有关这部剧的诗,用不同角度来写。诗集中《外遇》便是其中一首,如此决定开始电影诗。”
目前Forest常在社交媒体更新新作,不时亦公布自己写诗活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她IG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