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人》独特说故事方法与观众一起反思生命|何故专栏
《不存在的人》,结合了食物、舞蹈和音乐,以独特的说故事方法,和观众一起反思生命,以及社会崩坏时如何自处?
《不存在的人》由张学良主办、导演、编剧和编舞,张学良和阮炜楹主演,正确的说法,他们都是本剧的“创作演员”。我是透过囊括第三十一届香港舞台剧奖七大奖项的《老妇还乡记》而认识张学良和阮炜楹,他们分别饰演“居伦镇”的“神父”和“校长”,阮炜楹凭此剧勇夺“最佳女配角(喜剧/閙剧)”,张学良的演出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不存在的人》有别于《老妇还乡记》,是一个让我重新认识,甚至深入了解他俩的好机会。
《不存在的人》讲述两个拥有不同世界观的陌生人,在“𠮶一日”(那一天)的巨变后,男人(张学良 饰)躲在地牢里,每日写信给“不存在的人”,并假想每一天都是圣诞前夕十二月廿四日,直至某日,一直逃走的女人(阮炜楹 饰)突然闯进了男人的生命,女人选择留下来,二人开始共同生活,从而衍生出一连串关于生命和社会的独白与对话。
《不存在的人》的舞蹈和音乐,既配合剧情,又让故事得以升华,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剧场体验!故事前半段,男女主角一起跳舞,不用台词,已足以表达他们的关系。故事中段,女主角洗碗时,突然将洗洁精涂在双臂上,这场较为静态的独舞也很有意思!然而,个人最爱男女主角在Gloria Gaynor的〈I Will Survive〉歌声中抢咪吵架的一幕,很有动感、亦很有生活感,甚至有可能是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写照。
《不存在的人》的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是食物,故事开始时,播放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男主角不断反复念著“人唔食嘢会死!”(人不进食会死亡),中段男女主角一起煮“威灵顿午餐肉”,从微波炉散发的午餐肉香味,充斥于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另外,还有出现了两次的杯面,第一次是女人进食,第二次却是男人从杯面中拉出肥皂泡,很浪漫、也很梦幻,仿佛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不存在的人》的剧名,令人充满遐想,起初以为女人是男人幻想出来的“不存在的人”,但在演后分享时,张学良解释故事里其实有三类“不存在的人”:第一类是“以前的自己”,因为自己变了,已经不再存在了;第二类是“死了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男人的并中一个写信对象,首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第三类是“令这个城市顺利运作,但我们不在意也不关顾的人”,例如故事里提及的在茶餐厅负责洗碗的人。同样,故事里改写主角们生命的“𠮶一日”,对于不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意义,大家可以从不同观点与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
《不存在的人》的舞台和灯光都很有心思,负责舞台及场景设计的孙咏君,以及负责灯光设计的陈焯威,在此为你们鼓掌!然而,本剧更有心思的是在正式开场前,张学良已在舞台上,独自坐在白色长桌前,手上拿著白色擦胶,在桌面上用力地擦,擦出大量擦胶碎后,就将擦胶碎放入玻璃樽,然后将玻璃樽妥善储存在舞台的另一端,接著拿出一张十二月廿四日的日历贴在墙上,如此重复了几次,每次他身上的衣服都有分别,代表了春去冬来,时光飞逝。这些白色擦胶碎,可以代表“徒劳无功”,也可以代表“不存在的人”的“骨灰”。
《不存在的人》由张学良和阮炜楹共同创作,阮炜楹在分享时笑说她是张学良的“辅导员”,她的创作过程则是一次“自我疗愈”。某程度上,我们观看《不存在的人》,也可算是经历了“𠮶一日”后的另类“自我疗愈”,重点是“尽管世界只剩你一人,也要好好为自己活一遍”。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月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电影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