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注目艺术家曾建颖 为当今时代水墨画另辟蹊径|亚洲艺术新星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亚洲艺术新星100】一般人对于水墨画的认知大多是视为一种传统的中国绘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不过水墨画流传至今亦有创新之处,也是水墨艺术家对传统水墨的一种革新和探索。例如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一些艺术家将水墨画应用于当代和社会议题,用新的视角和创意来表达,并且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和思考方式。

台湾有一位备受注目的艺术家曾建颖,被视为当代年轻水墨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以水墨为媒介盛载著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为当今时代水墨画另辟蹊径。

生于1987年台湾南投的曾建颖,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硕士毕业,近年举办多个个展,于2020年参与双年展,曾获得2017年亚洲文化协会奖助计划,只身前往纽约、印尼日惹与中国丝路一带体会风土人情观察众生相,当中与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们交流,尤其于敦煌壁画中看到的佛像对其影响深远,从旅程中思考水墨这种传统的东方媒介于现今世代该如何自处,他曾于游记中分享,在旅程之初是抱有很多疑问的,或者期望在最后得到解惑,但直到旅程结束时却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当中与人的交流,独行的内省反思,对环境的感叹,却慢慢地化为动力,这才是创造力的开始。

曾建颖近年的创作路亦有革新之处,发掘出自然材质入画的可能性,传统水墨画所采用的颜料正正是来自于大自然,在自然界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样的矿石、花草,往往是独一无二的物料,借此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虽然曾建颖有深厚的水墨画的经验,但他却不认为自己局限于水墨画,认为水墨只是一种媒介、形式,当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特质更趋向于无限,而物料仅是表现这些精神特质的媒介与工具。除此之外,画作中的内容亦不只流于表面,所描画的肖像不仅是一个物体,更是一种精神体,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内里蕴含的人性、社会题材与现实生活的种种,正如人类的肉身,也是灵魂的载体。

《虚言》(图片来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
+1

曾建颖的画作时有出现人物的肖像,当中令人感受到阴暗面与善恶的方面,对于人性表现尤其深刻,这亦与其人生经历有关。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接触到社会的另一面,只是我们会选择面对或者无视,但种种的不安、不公、生活的压迫是依然存在的,例如人在面对不可抗力之时,往往心中的善与恶会变得模糊。曾建颖正正想透过画作去道出一些大家或许不愿面对的事实,直面现实的一些无奈。

《木与夜孰长》(图片来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

除了画作之作,曾建颖亦有创作陶艺,失去了笔画,双手直接触碰创作媒介,比起绘画,陶艺更能面对自己的身体,在创作时可以将主导权交由身体去发挥。虽然运用画笔能够准确地表达所想,但陶艺更为实验性、更具玩味,更贴近于将精神面貌塑造出来的过程。

《虚空飞行》(图片来源:instagram.com/tsengchie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