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Kensa Hung以昆虫尸体入画 重新审视最“难搞”都市物种
【专访/展览】在都市生活,要如何与其他生物共处一直是棘手话题,尤其是对于随处可见的昆虫。我们面对昆虫多有一种敌对态度,常说要“消灭”昆虫,要进行“驱赶”,但有没有想过昆虫也可以入画?
艺术家Kensa Hung(洪忠杰)就在画布上用一种吸引昆虫物料,在不同动物特写身上引来昆虫,把这个物种重新带到大家眼前。
系列共有七件作品,一同在“都市物种”展览中展出,特别的是,不同寻常艺术展览,这个展只在夜间举行。而对于Kensa来说,夜间出没之“都市物种”便是昆虫:“我家住观塘区,最常留意到夜晚不同昆虫被灯光吸引时姿态。家里种了不少植物,所以夜晚会特意开灯照这些植物,很多昆虫就被吸引到我家来。什么品种都有,甚至一些你觉得不应该在市区出现的昆虫也会看得到。我一般会准备一种苍蝇贴,黄色带黏性,专门来黏这些蚊虫。”
另一个灵感来源,则是来自他工作室的灭蚊灯:“这些灯会发出紫色灯光,吸引昆虫主动靠近。虽说名字是‘灭蚊’,但实际上亦有飞蛾等其他物种被吸引,我会专门去观察收集了什么昆虫,然后把其中一些昆虫尸体带回家收藏。”当展览主题出现,首先想起是紫色灭蚊灯与黄色苍蝇贴,于是演变成这次作品主要色调。
靠与“清洁姐姐”交情完成画作
Kensa不仅在作品上画上昆虫,其中《蝠鼠》以及《家燕》两幅作品上更是用真实昆虫入画:“我最初是像贴金箔一样,将苍蝇贴贴在画布上尝试作画,但并不成功。后来我们找到一种喷雾状苍蝇胶,这些液体有黏性、带轻微香气,任何东西喷上去都能吸引昆虫。现在这两幅画上应该还带有一些黏性,随著时间流逝便会逐渐消退。”
说起创作过程,他打趣说完全是靠自己和“清洁姐姐”多年交情。由于在市区生活,担心吸引不到很多昆虫,于是他打起家楼下垃圾站主意:“我经常会到家附近垃圾站取一些废弃用品回家,一来二往就和那边的‘清洁姐姐’熟络起来。跟她商量后,便把画放在她休息室里,我还千叮万嘱她千万不能把这两幅画扔掉。大概是放了一个礼拜,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做一些手脚,另外放一些虫上去,但我去拿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他本来构思画面中没有那么多大颗苍蝇,后来发现实在是收集了太多,不得不取出其中一些。
至于会选燕子和蝙蝠作为画作描绘对象,则是因为夜晚的联想:“黄昏是燕子出来觅食的时候,黎明则是蝙蝠出来捕食昆虫之时刻,两个物种吃同一种食物,身体状态也很相像——可以快速飞翔,姿态优美,而且难以察觉。”两幅作品带有一定时效性,虽然昆虫尸体暂时不会影响画作,但若有其他昆虫来吃牠们,就会将其分解,后续储藏会需要其他处理。
描绘东平洲迎宾小狗“黄仔”
在Kensa这次展出作品中,最突出、也是最大幅便是《黄仔和牠的房客》。他当时从腐烂动物开始构思,很快想起自己以前在东平洲遇到过一只叫“黄仔”的狗:“那只狗全身都有不同程度腐烂,嘴边有很大一颗瘤,像水囊一样挂在身上。但同时他性格又很‘High’,下船时他会跑来迎接你,如果是为了远足而来,牠甚至会走在你前面全程为你带路,再送你回程走,当成是陪牠玩上一整天。牠很臭,身上有蛆,但性格开朗得不得了。这幅画便是以牠为原型,概念是通体腐烂但过得还蛮开心的狗。”
这次展出作品互相有一定关联性,譬如放在地上之《野鸽》是基对“黄仔”的联想,当时他思考:黄仔身上昆虫究竟从何而来?至于角落放置画了蜘蛛网《墙角》则是想到动物腐烂后,会是什么动物将吸引来的蚊虫吃掉,可以说是一个迷你生态系统。《驱蚊草及其虫害》放置在前方,描绘驱蚊草和灭蚊灯;至于另一幅《麻石》,则是取材展馆对面一整面石墙,上面点缀几乎“隐身”之壁虎,同样与昆虫相关。
这次“都市物种”展览分为两部份,Kensa作品会在第一部分“欲望”展出,同场亦有Michael Whittle和袁进𡛕作品,展期将到9月16日;而第二部分主题为“残像”,主要探索“地方”特性与个人身份记忆情感联系,会在9月20日开始。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抓紧机会,在展期结束前近距离观赏作品。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都市物种
地点:中环赞善里7A号地下
日期:“欲望”即日至9月16日|“残像”9月20日至10月15日
时间:19:0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