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科幻潮】补习天王萧源:学生都唔知我有写科幻小说
2015年DSE中文科卷二作文题目有两个选择,一是“梦想看似不切实际,其实很有意义”,另一个是“梦想看似很有意义,其实不切实际”。如果补习名师萧源亲自落场,他会选择哪一条题目?“小时候的梦想是做科幻小说作家,长大了却识得调整一下梦想,当然也可能是香港环境逼到我咁啦。”萧源说。
在Google上搜寻“萧源”,十大关键字通常是“柠檬茶”、“中文”或者“老婆”,但如果你试一试输入“萧志勇”或“萧炫”,你或者会搜寻到“科幻”的相关字眼。广为人知的名师身份背后,“科幻小说作家”的身份却始终无人问津:“我太太一开始也不知道,可见是可有可无。”
1987年 决心要当科幻小说家的“萧志勇”
2010年萧源再序《时空之王》,里面这样说:“一九八七年,我们举家到印尼探亲,度过了难忘的夏天,那一年,我在舅父面前轻轻提过,我决心要当一位科幻小说家。”你或以为这位补习天王只是随便写写而已,但绝对不是。97年在树仁大学毕业的萧志勇,98年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短篇集《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后来再陆续出过《未来未有来》等书,是华语科幻界的一颗新星,不少前辈赞誉有加,替他写序的是香港著名科普科幻作家李伟才和台湾科幻小说第一推手叶李华等人。
萧源最初的科幻兴趣与不少人一样,来自倪匡的《卫斯理》。“我那个年代主要是金庸和卫斯理,从卫斯理起步,后来接触到更多西方科幻。其实好多人不知道我英文名叫Weslie,也是来自卫斯理。”大学一年级时萧源开始投稿,曾在《大公报》等报纸刊登,他说首次获登时的支票至今仍未兑现:“有两百蚊,当时没想到有钱,想不到会登,也想不到最科幻的小说竟在最传统的报纸登。”
当时网络写作刚兴起,萧源既有写网志,也有在“网上行”办的科幻网络平台发表作品,“最开心的日子,是网上行凌晨三四点登了作品,第二天《大公报》又登了。”当时“萧志勇”已被台湾的出版社看中,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未来的冬夜,一个旅人》。
当年萧源一边在当代教育任教,一边以萧志勇的身份写科幻小说。他说虽然最初出版的小说在台湾销量不错,而当时香港的出版景气仍不错,但第一本书已经让他意识到做作家的困难:“香港和台湾、国内不同,会读小说的不多,没有市场,单靠写小说应该无法生存,就算我有信心。”他经常形容写作和补习于他而言是爱情和面包,单靠爱情难以生存,所以需要教书。
十多年前人红书不红,但现在人红了书仍不红。
补习事业如日中天 萧志勇不甘只做“萧源”
成为补习天王的“萧源”后,“萧志勇”或“萧炫”并不甘心,十几年间曾成立过“皇者出版”和“未来文化”等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新旧作。2010年再版的《时空之王》,不再用“萧志勇”或“萧炫”,补习名师的身份也成为书的卖点。萧源说自己那时仍然是“人红书不红”,写作从未开花结果。那边的“作文天书”和《金点子》卖得相当好,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却仍然无人问津。十几年间,补习事业一帆风顺,自己的创作却一潭死水。
2001年在台湾出版的《时界少年》,2010年再版及重编成为长篇作品《时空之王(卷一)》,后来更得到内地出版社的青睐,2014年终于也有了简体版。年轻时渴望进入更大的市场,到人生的中段终于踏入,此时萧源却已经名成利就,写作初心仍在,世界却变得太快。“世界对科幻要求高了很多,基本上很多桥段都出过,几精采的也有人拍过电影。”
“80年代,射雕和卫斯理几乎就是我们的全部。”萧源感慨年代已经不同,以前的人没有太多选择,读小说可能是重要娱乐,现在有太多选择,读小说不过是其中之一。
以《三体》为例,如此精采的小说,卖100元怎会觉得贵?
看叮当长大 喜欢时光旅行
或许时间已经慢了,未必追得上世界,但萧源说他喜欢“Time Travel”,因为他看着叮当长大,对时光机有异常迷恋。读他的短篇小说,会读到非常有趣的东西,与“补习天王”完全不同的一面。《时空之王》将老掉牙的时间旅行题材重新包装,亦加入了香港地道背景,十几年间断续写成了《时空之王(卷二)》。但更精彩的是他自年轻时投稿得来的短篇小说技巧扎实而有趣,历史穿梭、足球赛场、经典电影都能包装成科幻小说。《天国餐厅》里有他1996年至2009年断续写成的短篇科幻,题材广泛,有时间旅行,当然也不少了外星人、复制人、虚拟世界等等。他的小说更融入了补习老师的职业病——做笔记,在书的后页非常详尽地解析了一些时间观念。
推动台湾科幻小说的重要的人物叶李华说,萧源具备一切成为科幻作家的条件——文笔、学识和对科学的兴趣。萧源说自己对科学有兴趣,却不会有太大的科学知识包袱,这时他提起自己最新的偶像。“刘慈欣本身也是工程师,却能放能收,没有太多包袱。”内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萧源已经看过很多次,几乎会背,“梁文道介绍过,《亚洲周刊》亦做过封面,但香港仍然很少人会接触”。
文字的魅力在香港难以得到欣赏,令萧源叹息不止,科幻小说在国内和国外都很有魅力,可惜本地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将文字价值隐藏了,有时香港人宁愿买件衫或食餐饭,也不愿买本书。“以《三体》为例,如此精采的小说,卖100元怎会觉得贵?”作为一个读者,萧源现在每个月仍会读一至两本科幻小说,他说现在比以前多了很多译本,很多书都好看,“但时间仍未多到像局长那样,一个月看30本”。
一个科幻作家的“假如”……
“假如”或者“What if”,设想未来或过去会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是不少科幻小说的起点。这似是勾起了他年少时的惆怅,近年中国内地有股科幻小说热潮,而科幻电影更是票房保证。萧源时常在想,如果不是香港人,他会否就此成为了一个全职科幻小说作家?
“至少销路上会幸福一点,能以此生存吧。”萧源说。
记者问:“如果在另一个时空里,你能够再选择的话?”他说:“这个问题很科幻,但我想做回现在会比较幸福吧,毕竟不需要因为销路去想生计问题,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有时会庆幸没有成为全职。”这时“萧志勇”又变回“萧源”,他提到2015年的卷二试题“梦想看似不切实际,其实很有意义”以及“梦想看似很有意义,其实不切实际”。他的答卷是:“小时候的梦想,大个了却可能要再调整一下,不过也可能是香港环境逼使我做这些选择。”萧源坦承,或许他太早看透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和比例。
萧源觉得文字能给人回甘的感觉,可以“解心头之渴”,若能捧读,收获会更大。生活忙碌,有否亏欠了自己的科幻事业?萧源说,梦想有很多,能教到大家应试技巧也是一种,觉得也能对自己有所交代。至于对科幻的热情,他说正在“学好功夫等运到”——“不过都要等老婆允许”。
还有一个what-if问题:你想香港少一个补习天王但多一个科幻天王,还是相反?答案可以是“Why Not Both”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