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暧昧”展是否好展览之一】无助打破性别定型?
西九文化区M+展亭“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览,展期剩下一星期。直至上星期底,两个月的展览吸引一万二千多名观众入场,相比M+展亭以往两个展览分别有约一万人入场,今次展览入场人数最多,而参观者多为中学生和七十后、八十后。虽然展题较亲民贴地,讲述八九十年代本地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却也有批评的声音。艺评人阿三(陈世乐)曾在四月举办“一齐睇,就有计”民间活动,带领大众一起参观展览,他与观众倾谈后提出多个疑问。记者于是拿着这些问题,访问M+香港视觉文化助理策展人周丽珊。(注:以下对话并非同场进行)三:艺评人阿三;周:M+香港视觉文化助理策展人周丽珊
缺乏女性的多变性别探讨?
三:我和独立策展人梁展峰举办“一齐睇,就有计”民间活动,想分享观看展览的方法。部分参加者是我们的学生,亦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他们三十多岁,对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有认识,都是看着这些明星长大的。一开始他们怕M+以专家方式办展览,怕看不明白,但其实我们都看见差不多的东西。
展览讲的是性别的模糊和暧昧,但展览一点也不暧昧,很多时只是男扮女或女扮男的符号,多以阴柔的男性为主导,很少选择女性多变不同的形象,为什么没有冯宝宝和其他女星?
周:男星与女星的比例是六四,一定会侧重一方,八九十年代有三大巨星——罗文、张国荣、梅艳芳,在娱乐工业下,男星较为前卫,较有突破,演绎性别的力度较强。很少女星能达到梅姐的地步,以较强的姿态演绎性别。我们亦展示两件何韵诗的舞台服饰,亦有梅艳芳、郑裕玲、林青霞的唱片封套,她们有一定的存在。男女星所占的比重不一定是平衡的,策展团队没有刻意去比较。我们想展示的是“男人的美,女人的格”,观众不难在参观时体会到主题。
展品反而牢固性别定型?
三:我们讨论性别永远离不开语言和概念,先有既定男和女的想像,才会有暧昧的状况,分不开男女。但M+部分影片却牢固了样板化的男和女,牢固了男女的性别定型。
如周润发在《八星报喜》中扮演一个娘娘腔男角,好骑呢地将蛋白涂在脸上,用钖纸包头,做出喜剧效果,为什么娘娘腔值得被人笑呢?策展人选择这影片,有否松动我们对男女的性别特质,还是牢固了性别定型?这条影片我觉得选得不好,看得不舒服。M+作为有知识和专业人士,去展示反面教材,却没有给予资料去带出质疑,没有指出流行文化中有性别歧视。
周:我们带领导赏团时,都有讲述每条影片的性别形态,可能我们要再做好一点,带出每件展品的重点。策展顾问周耀辉亦经常说,社会上九成的流行文化都在巩固性别定型,那么一成人在做什么?现在这一成人已经消失了?会否越来越少人去讲性别的议题?
《八星报喜》中,我们从视觉语言出发,周润发演绎“Camp Camp哋”的角色,他的房间布置是以车为主题,是男子气慨的象征,角色千变万化。策展顾问吴俊雄教授曾说,他很喜欢《八星报喜》,他生于福建家庭,福建男人不可以入厨房,他看见这个年代的男人可以这样做,便觉得自己都放下包伏。因此,有人觉得这套戏丑化男性阴柔一面,有人却觉得这是解放,我们可以怎样下定义?流行文化本身很混杂,加上每个人对性别认知的理解不一,有人受家庭影响,有人读过性别研究。
阿三profile
艺术家及写作人,游走于艺术创作、文学书写、教育、评论及性别研究场域,大专兼任讲师及Art Appraisal Club创会成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修毕艺术硕士(创作)及性别研究文学硕士课程。近年展览包括“在诗的港口”、“在何地”、“文学刺青.墨成肉身”、“在寨城公园前散步”、“现”、及“相逢恨晚”等,著有展览小书《单程票》(2007)、《与记忆不符的将来》(2008)及《书写绘画》(2016)。
周丽珊profile
现为M+香港视觉文化助理策展人,曾联合策展“M+进行: 探索霓虹”(2014)和“M+进行:流动的影像”。加入M+前曾担任香港艺术发展局项目主任和香港艺术馆博物馆见习员,并筹办各项展览及项目,当中包括“墨韵国风— 潘天寿艺术回顾展”(2011)、“有情世界— 丰子恺的艺术”(2012)、“身是客—香港在利物浦双年展2012”和“深圳.香港创意艺术双周”(2012)。周丽珊于香港大学取得文学士(双主修艺术史和比较文学),并于香港浸会大学取得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硕士(艺术行政)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