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街头壁画 重看冲突之源|异域旅者|银乙专栏

撰文: 银乙
出版:更新:

离开曼城后,还未想回伦敦,便转往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看看。母亲在1993年到北爱尔兰出差,回来后总说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比英国更具特色,于是2017年,在欧洲留学的我,也拉着朋友到北爱尔兰一游。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时,我和朋友走马看花,没有认真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连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分开的原因也不知道,隐约记得当地有很多描绘枪支的宣传壁画,感觉阴森。

这次,我们决定在贝尔法斯特停留一个多月,终于稍揭开这地的神秘面纱。

一般认为,北爱尔兰和英国的问题源于宗教纷争,因为大部分支持北爱尔兰留英的是新教徒(Protestant),支持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统一的是天主教徒(Catholic),但这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这根源或不是宗教势力争夺,只是纯粹的北爱去留争议。

德里(Derry)是北爱第二大、爱尔兰岛第五大城市。在贝尔法斯特遇见的人,都向我们推荐德里。这是爱尔兰仅存的围城,也是欧洲数个仍有完整围墙的城市之一。初到德里,只觉那里洁净清新,悠闲安静,很难想像这是北爱争端的起源。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21年,爱尔兰正式独立成国,北爱尔兰则纳入英国版图。两派人民冲突不断,新教徒在德里筑起围墙,禁止天主教徒住在城里,同时,天主教徒不得参与政府事务、从商,或在私人机构担当要职。城外卫生环境恶劣,家中没有独立厕所,如厕要到室外的公共厕所。

城内的新教徒坐享一切权力,大多生活富庶。德里政府设选举机制,让市民票选议员,虽当地有超过1万2千名天主教徒,数千名新教徒,但在1921年选举中,共和派(支持爱尔兰统一)只占8席,其余12席都是保皇派(支持北爱留英)。

这结果并不意外,因制度根本不利亲爱尔兰派的议员获胜。商人、政手持数张选票,基层市民不是人人有票,这确保相对贫穷的天主教徒拥有的票数不超过整体的一半,保皇派至少获得12席。

在不公的制度下,天主教徒不能透过个人努力,或选举来改善现况。长久下来,民怨加剧,越来越多的天主教徒要求取得同等公民权利,同时让爱尔兰岛正式统一。

(图片由作者提供)

自1940年起,当地的反政府示威、冲突有增无减,然后,天主教徒大多的和平示威的申请也被定义为“非法”,遭官方拒绝。

北爱隐忧存在多年,普遍认为,问题真正爆发是在1968年。面对多年不公待遇,天主教徒强烈要求更改选举制度,在当地展开民权运动。他们的诉求,换来英国皇家警察的暴力镇压,德里居民甚至要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筑起路障,防止警察来“保护”天主教徒。

当时冲突持续恶化,北爱政府请求英国政府协助,平息民怨。英国政府先后派出警察、军队前往当地,刚开始,共和派对英军前来表示欢迎,还为英军送上食物、物资,但逐渐,德里居民发现那些本应是来协商、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如他们想像般公正。

英军多次被指控对没有手持武器的示威者行使不必要的武力、偏袒保皇派。

+3

1972年,北爱冲突达至高峰,多达500人丧生,当中超过一半是平民,成为世界舆论焦点。

1972年1月30日,一个北爱人永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是星期日,一大早,德里街头便满是展开民权运动的示威者,他们当中有老有少,唯一相同的,是大多手无寸铁。遇上英军使用水炮、催泪弹和橡皮子弹驱逐,他们当中偶然有人向英军投石还击。

收到上级指令,英军开始对群众乱枪实弹扫射,一百多发的实弹,导致14人死亡,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7岁,最年长的也不过59岁。

是次事件被称为“流血星期日”(Bloody Sunday)。

尽管从当时目击者和记者所拍录像可见,死者并无手持武器,很多人是在逃避英军追捕途中中弹身亡。为了合理化指令,英方一直坚持所有死者都持有武器,并尝试伤害英军,英军是为了安全才开火还击。但在那一天,英方没有收到任何英军伤亡报告。

显然,这说法不获德里居民接受,是次事件也加剧了两派之间矛盾。共和派认为英国没有公义可言,争取民权不再是最终目标,让爱尔兰民族正式统一才是。

英国就是次事件展开过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结果出炉,英方坚称所有死者都是恐怖分子,让爱尔兰人大为不满。第二次调查在26年后,即1998年展开,史称"Saville Inquiry”,所有爱尔兰人都期望这次调查能很快带来公义,没想到,又要再等12年。

2010年6月15日,德里居民围绕着城中心的教堂,他们终于等来了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时任英国总理大卫·卡麦隆在此宣布调查结果:英军无理开火,击杀逃离的平民和那些协助平民的人,同时参与的士兵编造谎言,试图掩盖真相。随后,卡麦隆公开致歉。德里居民等了长达38年时间,才换来一个迟来的道歉。

(图片由作者提供)

尽管都是英国人,但英国其他地区的民众都对这类资讯认识不深,英国媒体一直不主张报道有利爱尔兰统一的文章,当年的报道也在极力掩盖英军的暴行。

在英国,爱尔兰共和军一直被定性为恐怖组织,进行分裂国家的运动,但在爱尔兰,共和军却受到很多民众爱戴,被看作为统一国家而战的勇士。

在英国境内,关于爱尔兰冲突的资讯不多,但北爱却保留了很多当年资料和历史遗迹,提醒人民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伤痛。德里的博物馆图文并茂,详细讲解当年北爱人如何受到英军打压。博物馆职员说,只有在北爱才找到这类记载,英国本土不容许有碍英国形象的博物馆存在,同时,英国也不敢将德里博物馆迁拆,担心此举引发新一场血战。

走在贝尔法斯特街头,随处可见关于北爱冲突的壁画,展现民众伤亡情况。我们所住民宿的老板David,带我们在城里逛了一圈,他是位退休消防员,在冲突数十年间经历无数风雨,他能准确说出不少壁画中的人物是谁,还告诉我们,他好几个好友,也在冲突中丧生。

街头有许多空置房屋,David说这些房屋在以往冲突中遭破坏,屋中有人伤亡,当地政府决定这类房子一律严禁清拆重建,让历史得以保存。

随后,David带我们到市中心的The Crown酒吧,酒吧位于The Europa Hotel对面,这所酒店堪称“史上被炸得最多的酒店”,酒店是当地地标,英国人所建造,冲突期间,酒店一共被炸36次,而The Crown酒吧同样受到牵连。现时酒吧有不少当年被炸痕迹,玻璃上有很多裂痕。当地人没有去维修,而是选择把这些痕迹保留下来。

北爱人David不断慨叹,冲突中受苦的永远是群众,大部分群众,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想流离失所,痛失家园。真正希望激起冲突的只占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冲突的牺牲品。如今David的子女已移居国外,北爱经济普遍不好,年轻一代都不想留在这里。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们在贝尔法斯特期间,刚好电影《Belfast》上映,电影讲述北爱冲突中,一个新教徒家庭去留的抉择,引发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对于在北爱出生和成长的人来说,无论家园变得怎样,还是不愿离去,但为下一代幸福著想,越来越多人决定离开这个地方。

如电影《Belfast》最后说,这篇文章:“献给离开的人,献给留下来的人,也献给我们失去了的人。”

(标题由编辑拟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银乙,希望通过文字,分享旅途教给我的那些事,让更多人看见,世界各地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