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法包正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民级普及食材是平等象征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世上美食林林总总,有些是简单且深具历史精粹的,民以食为天,这些食物甚至足以代表到整个国家,来自法国的长法包就是一个好例子。长法包/法式长棍包(Baguett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多年来曾多次立法保护及规范制作方法,免得最传统的制法流失,足以传承至今,成为每一位法国人餐桌上必备的元素。

其实长法包时不时会被提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去年再次从候选名单当中脱颖而出被选中申请加入,终于在近日正式被列入最新的名单之上。

长法包的普及程度非常广泛,不单只在法国,即使是全球各地都能够见到它的踪影,特点是价钱相宜又饱肚,总是常听到以前海外留学的苦学生以一条长法包充肌可以顶上几天,外观又长又硬原来背后有故事,其起源大致有四个:

图片来源:Unsplash

平等面包

最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当时法国社会上对于阶级制度大有不满,其中一个差异可以体现在面包之上,贵族可以享用精制的白面包,可是平民只能吃黑面包/麸皮面包,虽然在今天反而后者更受追捧,因为更具营养价值,但当时却是阶级不同的象征。于是在1793年开始,法国立法所以只能制作一款面包——Pain d'égalité/平等面包,规定成份上需要以四分三小麦与四分一黑麦来制作,后来拿破仑即位之后,更将制作的工序进一步规限化。

长型的面包比起一般圆形的烘焙时间更短(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长条形设计

长法包的法文为Baguette,由拉丁文变化出来与筷子是同一个字,意指长棍,关于它为何设计成长条形,又有三个故事:首先是拿破仑时代经常打仗,士兵需要一种方便携带的干粮长备在身边,所以将面包设计成长形,可以方便插入背包甚至裤子;另一个说法则来到1920年代,当时有相关的劳工法例规定了工人在早上四时之前不可以上班,变相少了时间去制作面包,于是面包师傅就发明了一种长形的面包,比起一般圆形的可以更快烘焙出来。

图片来源:Unsplash

刀切还是手撕

现时我们吃长法包,大多会切成一片片,可以再次烘烤加热,或者在上面加牛油、蒜或香草等等去调味,但假若与老一辈的法国人同桌进餐的话,会发现他们大多喜欢用手撕开来吃,这个习惯又要追溯到上世纪,当时的巴黎地铁工人会带备偌大个面包来充肌,也会习惯随身带备刀子来切面包,但工人之间时有纠纷出现,带上刀子打起来便有危险,有见及此就将面包改为长形,方便用手吃不需要刀子。

在1993年法国定下著名的《面包法》,明文规定“法式传统”面包成份只能有四种:面粉、水、酵母和盐(图片来源:Unsplash)

容易硬起来的原因

由于长法包与法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所以多次立法规限制作方式,于20年代规定重量最少为80 g、长最少40 cm;现时则有分一般长法包与传统长法包,后者必须大约长65 cm、重250 g。在1993年法国定下著名的《面包法》,明文规定要达到哪些条件才可以称之为“法式传统”面包,当中包括制作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冷冻过程,成份只能有四种:面粉、水、酵母和盐,换言之是不能加入添加剂的,亦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长法包只要放上半天便会开始变硬。虽然长法包长驻法国家庭之中,但随著时代变迁,即使是法国人本身对于长法包的消耗量也逐渐减少,与上世纪相比大概只剩下三分一左右,但相信在法国人的心目中,长法包的地位依然重要,并且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