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协同中学 中华文化教育助非华语学生融入本港生活︱艺术教育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宫馆开幕,大家见到有访客穿华服参观展览,这个新地标标志香港承传中华文化踏上新里程碑。中华文化教育是本港教育界重点推广项目,透过相关学习有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价值,从中培养青年人家国观念,建设社区凝聚力。香港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大量非华语学生就读华人为主的学校,为了让他们更好融入本港社区,文化教育尤为重要,这次受访的中学便致力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带入校园,让不同族群同学认识华人习俗和历史文化,更快投入校园生活。

中国历史文化日

手工艺学习文化入门途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北角协同中学(北协)多年来重视中华文化教育。近年,学校多了非华语学生入读,共有七十多名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肤色,说著不同语言,却一同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生活。学校宣扬国际文化之余,仍继续推动中华文化教育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但面对同学们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向他们推动华夏文化是一大挑战,校方有什么法宝帮助他们学习呢?

语言是沟通重要的媒介,可是不少初来港的非华语学生,对香港及中华文化毫无认识,不仅不会读写中文字,连半句广东话也听不懂、说不了,加上他们的母语又不是英语,老师连跟他们沟通都十分困难。

中国历史文化日 - 古代文人雅士的投壸活动

为了推动同学学习,北协老师不断构思多元化活动,透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发掘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校方每年举办“中国历史文化周”,除了举办摊位游戏,更会邀请嘉宾到校表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当中包括古彩戏法、粤剧表演、四川变脸等,让学生透过欣赏国粹体验更多中华文化;课堂活动方面,中文科会因应不同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教学活动,尤其着重跨科合作,例如与科学科于中秋时节合作的月球灯制作活动、于端午节进行的酸碱喷射船制作活动、与综合人文科合作的“赛马会‘传‧创’非遗教育计划”进行扎作及剪纸活动,让非华语学生接触更多中国传统工艺。

中秋灯迷
非遗项目学习 - 剪纸

中华文化室打造学习氛围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助学生投入学习。校方早前成立了学校首个特别主题课室—中华文化室,并将其命名为“协风轩”。协风轩里古色古香的摆设和展品,令学生能在洋溢著中华文化气氛的课室上课。除了上中文课和中国历史课外,协风轩也用作进行特别活动的场所,例如写书法、认识茶道、庆祝新年等活动。

中华文化室“协风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华文化的体验自然也不能局限于校园。因此北协举办了“非华语学生港岛半天游”、“新来港学生认识香港共融半天游”等实地游览活动,让学生亲身踏足香港不同景点,从中认识更多香港历史和文化。

该校校长梁卓勋表示,最能体现传扬中华文化成果的,莫过于学生的作品和他们的笑容。非华语学生透过自己的双手堆砌的龙舟、书写的挥春和祝福、剪裁的剪纸艺术、还有弯曲藤枝的扎作等,无一不展现了他们与中华文化之间微妙的纽结。

花灯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