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家|王赓武林娉婷给华裔孩子的流浪传记|开卷乐
近百年来,大量华人移居世界各地,有些华人三代在不同国家成长,父母该告诉儿女何处是家?家与家乡又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前香港大学校长、海外华人史学大家王赓武教授先后迁居五个国家、七座城市,年近九旬之际写下自己寻求心之归宿的故事。《心安即是家》一书由王赓武与夫人林娉婷共同写成,林娉婷是王赓武“长年半游牧生涯”的同行者,她曾对王赓武说:“我们住在什么地方,那里就是我们的家。”
文︰朱凤翎 | 原题:给华裔孩子的流浪传记 ——《心安即是家》
给孩子的回忆录
《心安即是家》一书似是一本自传,纪录了王赓武夫妇辗转于新加坡、吉隆坡、伦敦、剑桥、坎培拉、香港各地建立生活的故事。
王赓武说,他的原意并非出版自传,起初,夫妻二人给三个孩子写了些自己过往的故事,好让孩子了解多一点自己的家庭背景。妈妈写了一些大概后,孩子再追问下去,爸爸又再写一点,于是便集成了好一些篇章。孩子们是在澳大利亚长大,但却是在马来亚出生,小时候来到澳大利亚的,当孩子知道父母当年亦是从中国去到马来亚,飘泊浪荡,于是他们对家的问题很有兴趣。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王赓武说,“到底甚么是家”不只是他们孩子的疑问,更是很多海内外华裔小孩心中的困惑,于是王氏夫妇二人,便决定出版此书,谈谈对“家”的想法。
1930年出生的王赓武在英属马来亚长大,父母是中国人。小时候父母告诉他“家”的定义很简单:家,就是国家,他们的家就是中国,因此他本身也预备成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回到中国住了一年半,又在1949年后返回马来亚,当时马来亚仍未独立,不是“国”,但他在该地生活了二十几年,却又很想将马来亚当成“家”。这时王赓武的想法开始改变,对“家”的概念也越来越难解释。
穿梭复杂的时代
在王赓武成长的年代,不止“家”的概念复杂,“国”本身的变化也很大。英属马来亚原本是由九个王室组成,当时人民都知道,这个地方可以从殖民地成为一个独立国。站在历史的原点,“家是可以建出来的,英国人如果走了之后,这国家会是怎样呢?如何把前殖民地建立成一个国家?”这是王赓武当时的问题,那个年代一班学者将“建国造史”视为己任,王赓武的身份认同也随之改变,由带有旅居意味的“华侨”,变成了当地居留的“华人”。
起初,王赓武的学术研究范畴专注于中国历史,后来,他的兴趣转为研究马来亚华人身份。“华侨”如何成为“华人”,后代再成为“华裔”,这种区别,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也很感兴趣。后来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更广,拓展至研究全球华人史。
1986年至95年,王赓武担任香港大学校长。他对香港有很深兴趣,也同情香港情况,“英国殖民地之中,香港是唯一一个没有独立的殖民地,还给原来的国家。”当时香港回归的讨论沸沸扬扬,在这特殊时期,他自觉有责任让香港大学成为国际著名学府,并得到中国大陆以至世界的认同。在一番工夫之下,他为香港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地位。
今年91岁的王赓武如今在新加坡定居,身处二十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他的“家”历经过殖民、战争、独立种种历史,他觉悟出,一个家不只是指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是一个房子,家是一个心里认同的概念,也正是本书书名——心安即是家。今日华人的命运仍然充满未知,相信王赓武对家的领悟,会为这一代人带来深远的启发。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