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回归故土|苏祐安史秀英寻找书信中的记忆|开卷乐
死亡是最简单同时最复杂的事情,也从无人能亲自打理自己的死亡。上世纪华工漂泊异地,迢长路远加上交通不便,在世无缘还乡,回家的渴望唯有离世后才能圆愿。《落叶归根—东华三院华侨原籍安葬档案选编》荣获香港电台及香港出版总会合办的“第十四届香港书奖”,该书选编三百多封来自东华三院文物馆馆藏档案“东华义庄文献”的书信,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书信,是1920至30年代全球华人原籍安葬的重要历史档案。
文︰朱凤翎 | 原题:最后的远行——《落叶归根—东华三院华侨原籍安葬档案选编》
华工流徙的最后足迹
此书分为两册,过千页的历史档案背后是一场浩翰的修复工程。东华三院档案及历史文化办公室主管史秀英说,这个项目缘起自香港电台2008年邀请东华三院参与的电视节目《香港历史系列》中的一集——“华工流徙”,制作过程中,赫然发掘出很多尘封的义庄文献,当中有很多海外会馆寻求原籍安葬服务的书信,档案反映了当时华人回家的渴望。这次拍摄牵起东华三院重现这段历史的决心,促成了此书面世。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冯杰主持,逢周六晚上9时30分至10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东华三院行政总监苏祐安分享,19世纪末中国内地政局动荡,由1840年美国发现金矿起,大批华人到当地做矿工、起铁路以及种植甘蔗等劳动工作,他们大部份人一生也在异地做苦力,没能力还乡,也没有能力事先安排自己的后事。当时的华人文化中,在当地安葬即是客死异乡,而普遍华人都希望死后能落叶归根,返回家乡。当年香港的东华医院便充当中介角色,为身故的海外华人同胞联系华南一带的会馆,将在海外过身的华工遗骨送到家乡。这个服务由1870年东华医院成立起,一直至20世纪中仍然运作。
由一包包破信纸开始
史秀英讲到,当年因制作节目而发现的信件尘封已久,重见天日时就像“一包包的烂纸”,被雪梨纸包裹著,信上的字迹潦草,不易阅读。当时义工帮忙先将这些破破烂烂的信件数码化,后来再由复修专家将这些已被酸侵蚀的纸张还原成可读的文字,逐步逐步揭开这些信纸隐藏著的过去。苏祐安说,当时消息传开,海外华人会馆一呼百应,海外各地唐人街也有著共同的心愿,还原这段华工流徙的历史。可惜19世纪时,海外华人多被歧视,加上非法移民等问题,令当时华人怕留下来的书信会变为“罪证”,故此很多书信及资料早已被注销,不少湮没了的慈善组织和义冢,只留下零散的痕迹。东华三院在纽约中华公所找到的资料记述, 1926年原来曾进行筹款,用来将大批华工的遗骨送回原籍安葬。除此以外,书中也有记录当时先人回乡后所进行的招魂仪式,揭示当时华人非常重视这人世的最后一程,让先人真正“落叶归根”。
苏祐安说,这个项目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些珍贵档案能帮助其他历史学家发掘更深入的海外华工历史,他们更特意将所有书信誊录并翻译成英文,盖因如今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甚至第三、四代,很多都不懂得阅读中文,中英对照能让这些海外华人后代认识到先辈流徙的遭遇。昔日华人强调要回家,要“落叶归根”,而随历史演变,更多华人却在外地“落地生根”。苏祐安与史秀英深感这场保育行动是东华三院的使命,希望这段历史不要消失:“即使是落地生根的下一代华人,也不要忘记先辈如此挂念家乡。”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