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黑暗中摸索门路的匠人” 十年再见杨德昌
喜欢电影的人,没可能不知道“杨德昌”三个字的份量。2007年,作为台湾新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杨德昌导演在美国洛杉矶因病去世,时年59岁。他电影产量不多,却部部均是经典,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几年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可惜原本预计在2007年完成,与成龙合作的动画《追风》,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依然未能完成。据其遗孀所说,他死前依然手握画笔。逝世十周年,第四十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呈献“十年再见杨德昌”,让影迷重温其七部毕生心血,再次思考他对现代人性及社会尖锐而悲悯的质问。
《牯岭街》4K修复版 香港首度上映
根据《杨德昌电影研究》一书所载,导演侯孝贤曾表示:“《海滩的一天》给我很大的压力,其实不单是我,或许更多年轻导演都能从这部电影中得到启示,并且感受到导演阿德仔深厚绵密的潜力、细密的思考以及令人感动的、那种对现代社会浓烈的关怀与爱。”自1983年第一部长片作品《海滩的一天》之后,杨德昌毕生共创作了七部长片,包括由朱天文和侯孝贤共同编剧的《青梅竹马》(1985)、曾获金马奖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1986)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还有同样在国际间获奖无数的《独立时代》(1994)、《麻将》(1996),以及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片《一一》(2000)。
今次七部经典将于电影节重新呈现到大银幕之上,包括刚于去年完成修复的《青梅竹马》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自1991年上映后,《牯岭街》一直没有较好的影碟发行,使得很多影迷无法真正领略这部电影的魅力,直至2009年,经王家卫推荐,由著名美国导演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主持的世界电影计划(World Cinema Project)修复出一个2K版本。专门修复重要当代电影权威版本的美国标准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又于去年以最新数码修复技术推出一个4K修复版本,这个版本去年在台湾上映时,吸引众多影迷入场朝圣。而将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的,即是这个版本,也是首次在香港放映。
修复前后对比
“我们认为,属于商业活动范围的电影,自有经济法则的支援与淘汰(成功的商业电影自票获得到报偿,失败的商业电影在错误的投资中得到教训)。这一切,都不劳文化政策的管理单位或知识界的意见领袖来费心。但是,另一种电影(那些有创作企图、有艺术倾向、有文化自觉的电影),它们对社会文化的整体贡献可能更大,而它们能掌握的经济资源则可能更匮乏;这个时候,文化政策、舆论领域、评论活动才找到他们应该关心、应该支持、应该声援的对象。”——1987年,在杨德昌居所,杨德昌与文化界友人一同签订《台湾电影宣言》。宣言由詹宏志执笔。
合作伙伴与遗孀出席座谈
在大银幕重温经典电影固然重要,而映后座谈会及分享活动有时则可以将电影升华,让观众从交流中深化对作品的感受。今年国际电影节邀请与杨德昌导演合作多年的编剧小野来港举办大师班,他将与观众分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本创作一波三折的过程。小野于今年初亦获香港独立电影节邀请来港交流,与香港年轻导演谈香港电影的(新)新浪潮。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 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关于杨德昌,电影节请来的另一个嘉宾同样令人期待。彭铠立,一个出现在《一一》片尾工作人员名单的名字,其实也是杨德昌的遗孀。她比杨导年轻18岁,与杨导的关系既是夫妻,也是工作伙伴。身为钢琴家,她一手包办电影《一一》配乐的钢琴演奏,还负责打点演员服装造型及处理一切行政工作。她将来港出席《一一》映后座谈会,畅谈她为该片作曲和配乐的经验。从她的视角,我们或可看到“我们看不到”、“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的事,让她填补我们“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第四十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时间:2017年4月11日至25日电影放映详情请留意电影节公布:官方网站及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