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馆“考现学”微观中环楼梯地形 行街休息做运动日常生活有学问
跟考古学一样,它是一门方法的学问,其对象则是现在眼前所见的一切,我们希望钻研的是人类的现在。
上世纪初日本学者今和次郎提倡名为“考现学”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城市观察视觉,揭示空间、人、事、物之间的连结。大馆 — 古迹及艺术馆明天(30日)起将推出新展“街角巧现”,研究团队以“考现学”方法重新观察中上环附近社区,当地街坊如何在多斜路多楼梯的地形上展开工作?疫情下健身室闭门,街坊如何在社区环境中开辟运动天地?透过探讨空间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意,研究成果以饶富趣味的角度呈现周遭社区的生活日常。
“街角巧现”邀请一支由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郭斯恒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过去数月肩负起街头观察员的工作,以期梳理这些城市活动的轨迹。他们游走于大街小巷、天桥、露天市场、休憩公园以及纵横交错的斜坡和楼梯,从中发掘看似平凡的人与物,拼凑城市不同角落的隐藏故事。发掘和记录人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对生活空间的创意运用来呈现复杂的城市面貌。
郭斯恒表示,研究重点在于微观素描观察及利用数据统计,除了观察地区建筑环境外,还会探究环境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研究团队得出四个有趣的观察,透过四个展区探讨中上环独特空间下孕育出来的社区故事:
【关于“考现学”】
“考现学”是1920年代日本急遽都市化发展下所兴起的研究方法,由师从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的今和次郎所创立,目的在记录人们细微行为的独特研究方法来了解城市的转变和背后的社会文化。
1927年春天,今和次郎在纪伊国屋书店主管田边茂一的建议下,将之前在银座对行人时尚风俗的调查记录做成展览。由于这些调查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因此今和次郎将英文单词“modern”和“olog”重新组词为“Modernology”,即“考现学”。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灾民搭建临时房屋遍布城中,面对城市重建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今和次郎注意到当时维持旧有习惯与吸收时尚的人并存这一社会现象,勾起他观察被人们忽略的日常小事和城例人行为模式。例如他在东京银座地区对路上行人的服饰比例进行观察后发现:大多数男性身着西装,而女性中仅有1%的人穿西装,其他几乎都身穿和服。这一调研结果让今和次郎对人的行为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好奇,并开始把目光投向各种商店里甚至集市上小摊贩们招揽生意的行为技艺上。
考现学就时间性而言与考古学对立,就空间性而言与民族学对立,它专就当代文化以及人的生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现象和生活方式的细微观察记录来审视当下生活。
1. 居民在斜路和楼弟上的生活。中上环地形以斜路各楼梯街为主,地形高低不平,街坊在此工作或生活,如何因应地形改变行为习惯?例如排档的摆设、道路的设计、居民坐地的坐姿等等,都有有趣的事情发生。
2. 新冠疫情下,康文署场所及健身室关闭,街坊如何在中上环空间做运动?在乐庆里“小罗马广场”、乐庆里临时休憩处、以阶梯串连不同区域的光汉台自建流动健身室?他们又如何善用公园的阶梯、石椅等设施,改变公园原有的功能?
3. 城皇街唐楼大多人去楼空,但为何仍然成为热闹聚脚点?当区放设由旧雪柜改装成的“自由书舍”,如何成为交流知识、凝聚社区的空间?区内一群踢毽子的伯伯,如何承载著昔日印刷厂工业在该区的故事?
4. 摩罗街旁的弓弦巷,大约三年前该带所围起的铁丝网陆续出现小盆栽,原来是由附近一间店舖老板“芳姐”打理,她这个在社区打造小花园的行为,如何成为凝聚街坊的媒介?连结区内人际网络?
除了四个有趣的社区故事外,大馆亦邀来七名香港艺术家张静瑜、蔡世豪、何兆南、邝展维、梁御东、邓启耀、及 Nerve 以研究团队的发现为灵感,藉新作对该区的环境作出创意回应。展览亦邀请观众对其生活空间进行探索,尝试将观察结果与艺术融合起来,令自己和他人都可以与社区建立更深刻的联系。
展览期间亦将举办一系列工作坊让亲子参与,以展览内之观察方法及分享作引子,带领访客以不同视角细看日常生活方式,启发重新想像空间的可能性,工作坊详情可留意大馆网页。
【展览详情】
【展览详情】
名称:“街角巧现”展览
日期:2021年7月30日至10月3日
时间:每天上午11时至晚上8时
地点:大馆01座复式展室
费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