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艺术欣赏101|公共艺术散落四周 街坊故事连结社区

撰文: 客户来稿
出版:更新:

艺术就是眼看手勿动吗?
如果把本来是在艺术馆这个“白盒子”中的藏品,拿到公共空间展出,使路人与它“一天一天日日夜夜面对面”,又会在社区产生甚么化学反应?

(香港街头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雕塑艺术,你又有没有想过它们背后的意思?可以先玩这个MC 游戏,睇睇自己对公共艺术了解有几深!)

艺术界一代“恶搞”大师杜象自从将一个签名尿兜搬到博物馆后,引起世纪争议:一个签名尿兜,真的算是雕塑吗?除了引起艺术(或者卫生)问题,更令许多男文青心理阴影面积无限大——每次在公共厕所遇上“现成物”都不知道应该站著观赏艺术品,还是方便自己立即使用。

反过来公共空间出现的艺术品,过去大多都是名人雕塑,而且“眼看手勿动,动亲手指痛”,但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单可以摸,甚至可以坐可以玩,更要市民亲身参与才能成事。

留在你身边的艺术品

许多游法朝圣的文青都会到庞比度中心打卡。最热门的打卡位置,并不是展馆内,而是属于公共空间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它以活泼幽默的手法摆放雕塑家夫妇(Niki de Saint Phalle、Jean Tinguely)色彩绚烂、曲线玲珑的作品,包括会漏水的红唇、转动著的怀孕女子雕像胸部不断喷水,亦有Jean Tinguely运用工业用具拼凑出来的雕塑,共有16件。这类在公共空间出现的艺术品,还是处于“观赏”用途的状态。

(Niki de Saint Phalle "The Fantastic Paradise", photo by Andreas Trepte)

昔日香港会在大型公园与主题街道摆放艺术品。大型公园摆放的,多是形象比较抽象的艺术雕塑;主题街道的,例如尖沙咀栢丽购物大道,双手抱拳敬礼的雕塑《请》(文楼作品),多少给人“为街道服务”的感觉,同样是观赏性质。这些艺术品在公共空间出现,带给路人无穷想象,除了引起各人各自的诠释,也会想想艺术品与四周的关系。公共艺术不但打破“眼看手勿动”的壁垒欢迎观摩,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共同参与的艺术空间。

(文楼《请》, Wiki commons, 摄影者: WiNG)

屯门学生骑牛返学?

今日的公共艺术更进一步,不再是“触摸得到揣摩不到”的“这么近那么远”,艺术品不单融入居民生活,著重与社区环境和公众的关系,还会因应艺术家“在地”的创作,强调与社区的密切连系,甚至深入调查、访问,为社区度身订造一个属于该社区的艺术结晶品。

例如“非凡!屯门河”邀请本地艺术家,在屯门一带采访居民,聆听他们在这个社区的生活细节,从中发掘艺术创作的灵感:屯门是门吗?屯门有牛吗?屯门公路塞车可欣赏日落吗?艺术家与居民在问与答之间,为屯门“出土”大量引人入胜的“都市传说”外,添置不离地的公共艺术品。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寓乐频道推出的【艺术欣赏101】系列,第十五集:《公共艺术》就能在香港街上的艺术品,如何联系社区和市民:

于是,“非凡!屯门河”计划里就出现了《屯门无限传说》,艺术家团队“耳制凉房”在河畔栏杆柱上,放置不同形式的雕塑作品,路过的居民细察发现它们收藏著屯门故事,必定会心微笑。

自己社区自己睇,停一停,睇一睇,谂一谂,自会发现已被艺术包围。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