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策略:广告公司著重香港经验|乜都有哲学|连载之四
1971年我回归香港。
现时大家见工,会透过手提电脑,用屏幕显示自己做过的“英雄事迹”、呕心沥血的作品。但在1979年,手提电话、手提电脑还未出现。那是一个大家看实物,需要坐下“相睇”的年代。
有无经验 | 文:吴文芳
我当时带著数百元加币回来,打算为自己的前途打一个“小江山”。我就把之前在加拿大的作品裱上硬卡纸,放入一个黑色、两呎半乘两呎、有两吋厚度的巨而扁的文件袋中,去见有可能成为雇主的人。
【延伸阅读:广告定律就是没有定律|吴文芳】
因为文件袋过于笨重,我就只好乘的士往返见工。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大多数的广告公司都位于中环。我住在北角,东区走廊还未建成,塞车是必然的经历。当时的士“起表”是一蚊四毫,旧式咪表的“跳声”特别响,它每跳一下,我的心亦都跟随它跳一下。我的加币换成港币后,就如此跟著的士车厢中“跳”走了。
我以前在加拿大工作的广告公司不大,来到香港各大广告公司的门前,“哗!”印象十分良好。等待面试时,我望著漂亮的接待处,就幻想自己会在这里开心地工作。我永远都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人,从不相信会找不到工作,只是在担心我还可以搭到多少程的士呢。那时候,创意总监几乎全是外籍人士,而写中文的会称为中文创作主任。有时候只需面见创意总监,有时候则两位一齐面见。
【延伸阅读:撰稿员与乞丐的故事|吴文芳】
有一天我去了一间位于骆克道的公司,一个澳大利亚创作总监看过我的作品,告诉我,“You are not bad, not bad at all”。我喜出望外,以为成功在望。他喝了口咖啡,慢慢地表示,他不会聘请我,原因是他们需要的是有香港经验,但“You don’t have, very sorry”。
握手道别之时,我心想,当年你由墨尔本飞来香港前,有香港经验吗?从此之后我特别喜欢无经验而有心去试的年轻男女。而我最后就在用尽“的士钱”前,成功找到一份不需要我有香港经验的工作。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延伸阅读:等待广告结束的那个年代|吴文芳】
第四集受访嘉宾: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陈幼坚由70年代投身广告及设计行业, 80年代成立设计公司,亦为当时多位巨星设计唱片封套。90年代,首次于日本举行个人展览。2000年后,于东京、上海、新加坡等地举办展览。多年来与其团队荣获多个本地及国际设计奖项。
香港电台第一台节目《乜都有哲学》,现逢周六晚上10时20分播出。节目由导演兼广告人吴文芳主持,资深广告人纪文凤担任嘉宾主持,透过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物专访、生活小故事,以及浅谈广告构思与创作,让听众重新发现香港人独有的生活态度与哲学。
吴文芳(Willde Ng)|前导演、前广告人,近期热衷写作。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县,1979年加拿大留学回港,三年后加入香港智威汤逊(JWT)担任美术创作总监,并于1989年晋升执行创意总监,是当时首位华人出任国际4A广告公司此类职务,任内协助JWT连续四年获选“年度最佳创意代理商”及两次摘得香港4A“金帆广告大奖”。1992年,吴文芳离开JWT,创立“另一影厂”,成为一位知名的广告导演。影厂更两度荣获香港4A“金帆广告大奖”。2006年,吴文芳创立 thinkingwithoutthinking limited(不假思索有限公司),一间以人为本的企业传播咨询公司,为多个项目整理思维、制定策略并实施计划。曾为香港2007年特首候选人曾荫权提供连任竞选策略咨询,提出口号“我会做好呢份工!”,令其民望大幅提升24个百分点。吴文芳于2011年9月荣膺《Campaign》杂志(亚太版)“25年来塑造亚洲创意行业的九位传奇人物”之一,表彰其卓尔不群的创意才华。因早年周游列国拍摄电视广告,吴文芳热衷旅行与品味异国文化。 2012年起自创独具一格的“40小时”概念品牌,计划以旅行专栏、旅游书、电视节目、社交媒体、实体店等,全方位推广旅行文化。现于中环开设一人图书馆,希望启发年轻人在书本中找到生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