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生活】在油麻地“目黑” 摄影师赖忆南:地方愈黑愈吸引

撰文: 何阿岚
出版:更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已故诗人顾城的名句,成了后世多少人的引用。在顾城乃至众多创作人的作品中,“黑夜”是一种危险的意象,但危险却也浪漫,并富有激情,因此创作人在黑夜中寻找题材和灵感,也在黑夜中创作,那就是黑夜给予创作者的“光明”。
黑目之中见黑夜,会是怎样的风景?
摄影:李孙彤、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访问期间,赖忆南沿途拍下一系列街头照片,纪录香港晚上的状况。(图为赖忆南摄影作品)

摄影师:油麻地夜摄泛黄光影

镜头下的香港夜色,大多都强调这是个不夜之城,晚上依然人来人往、灯火通明;从明信片上看到的香港,是招牌林立的五光十色。但近年香港政府收紧法例,大街上已不再见新招牌,留下来的又因为日久失修,面临清拆的命运。这种城市夜景会慢慢消失,余下来只有一片暗黄的街灯,假若从高空俯瞰香港景色,几乎被暗黄街灯包围。

香港的街灯主要以省电环保的LED黄色路灯,对于喜爱晚上摄影的摄影师,这是相当烦恼的事。

“东京、台北的夜晚更吸引我!”

走过繁忙的油麻地果栏和一车车水果,与摄影师赖忆南一同往旺角方向前行,他手上摄影机的ISO(底片感光度)推至3,200,快门维持在1/35,光圈尽量开到最大。赖忆南对深夜街道里的环境光特别感兴趣,看到有趣的光源他就会停下来,“但相对于香港,还是东京、台北的夜晚更吸引我。”

赖忆南在东京拍摄黑夜环境时,因为光源大多来自商店外五颜六色的招牌,画面上的颜色层次较为丰富,这和两座城市的街灯设计差别有关系。东京除了主要行车路上,街上照明灯的色泽普遍是泛白色而非泛黄色的荧光灯,让人感到清澈见底,其他颜色也更为突出,相反香港清一色使用泛黄荧光灯,而街灯也比一般设施高,这种泛黄灯光会遮蔽了街道上其他颜色,加上香港的街道又没有簷篷,这些光源对摄影师来说相当令人苦恼。“这些黄光令所有画面都变得扁平,失去立体感,因为整个画面都被单一颜色遮蔽了,在这种环境下拍出来的照片相当丑陋。”路上,赖忆南无奈地说着。

晚上的街市还会有三四个档口“开档”

灯光影响城市景观 照片将丑陋呈现

我们没有选择最为繁忙的弥敦道,而是从砵兰街走向我们的目的地。平日的砵兰街,都是建筑装修材料店、室内设计室开业,但一到夜晚,当这些店舖关门后,就变成红灯区。从这里经过的人,总会留意到为数三至四位,上了年纪的女性站在大厦门口一旁。倘若有一两位男士一同慢步行过,这些女士对男性(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总会打一打眼色。麻雀馆、时钟酒店、夜总会的招牌和灯箱,依然照亮着整条街道,赖忆南看着我们头顶上的招牌说:“从这些招牌,可以发现这城市如何讲求速度和效率,用上的都是最便宜的LED灯,不讲求质素,就算用上暗哑的色泽也毫不突出,因为这些都是代用品,不会用得长久。”

赖忆南的一系列街头照,也会将镜头对准近人的身旁,呈现出被摄对象在毫不知情下的反应,也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香港城市环境。但有关晚上的作品,他就特别强调画面内的光影变化,“拍照时找出光源的阴影位,我要将这种平白无奇的丑陋表现出来。”

夜晚街市的光线吸引了赖忆南来拍照,特别是旺角花园街和中环嘉咸街街市

街市——最真实的香港

我们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坐着十几位浓妆艳抹的女生,相比刚见到的略为年轻,而旁边站着数位高大的男士,难以言语的气氛令我们加快步伐,但坐在这样的街灯下,就算打扮得多美艳,也显得略为失色。

“记得以前学摄影时老师说,每到一个地方也首先要到街市,这样就可以很快了解当地的风俗面貌。”那香港的面貌又怎样?我们到达街市,见地下刚刚清洗过,还留有很大片水渍,远处又有垃圾味飘来,老鼠和曱甴也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走过,如果有一点洁癖,宁愿快步离开。但赖忆南自言最喜欢的香港夜景,正是旺角和中环的街市,晚上大部分档口已经关门,惟独有几间生果档照亮了这个地方,这种孤零零的感觉更吸引他走上前拍摄,“就算在早上拍照,我也喜欢在街市,人来人往;晚上又是另一片风景,而这才是真实的香港状况。”

赖忆南,电影电视摄影指导、影像艺术工作者,“现在摄影”创办人。记者跟赖忆南夜游油麻地,他边接受访问边拍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