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节】《十王经》见地狱变迁 奈河桥愈搬愈后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今夜是盂兰节,盂兰节又名“鬼节”或“中元节”,按佛教说法这节日是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民间习俗,盂兰节鬼门关大开,所以民间多烧衣纸,避夜游的习俗。盂兰节习俗大约起源自唐宋时代,而中国文化对地狱的意像、奈河桥的传说、孟婆与转世的文化论述,都大约成形于这段时间。这次便以佛教著名的《十王图》为例,辅以前后历史,与大家看地狱,观生死。

上古鬼神随机害人

《山海经》(网上图片)

中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是敬鬼神而远之,重人事而不谈怪力乱神,但不代表民间百姓就不相信鬼神之说。中国较早谈论鬼神的作品,有《山海经》、《墨子》和《日书》(民间择日吉凶参考书)等作品。当中只有《墨子》的“明鬼”学说,较多涉及人的道德行为如何招惹鬼神的论说,但这著作只侧重于知识分子间流传。

而成书最迟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涉及大量传说神话,内里既有妖怪,亦有鬼神,而且随处分布,有地域特性,有人指是可能古人将罕见野生动物误以为鬼怪。而从考古出土的战国及秦汉时期流行的《日书》,内里涉及大量民众日常的鬼神观念。首先,秦汉以前,“鬼”和“神”并无明显分别皆是鬼怪之物,鬼神有来自动物、自然景物或人死为鬼,总之任何东西都有机会成鬼,他们存在于日常生活所有环境,害人与否并无道德因素,较为随机选择,所以《日书》教民众如何趋利避害。而汉代的《风俗通》、《荆楚岁时记》等,亦记有民间治鬼避害方法,当中如以桃木打鬼说法,流传至今。

鬼神虽然充斥人间,但古人又如何看待死后世界?从考古研究成果可知,古人是深信有死后世界。战国末期已有所谓“幽都”传说,但幽都是怎样,除了屈原有描述这儿有面目狰狞的土伯外,并没有其他更多记载。汉代时更有“泰山”、“蒿里”和“梁父”等记载,认为某处山岳为人死后归处。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墓葬,墓主陪葬的帛衣,又名“非衣”。(Wikimedia Commons)

东汉佛教传入以前,究竟有没有类似后世天堂和地狱的观念?这点学术界仍有争议。出土自汉代马王堆陵墓的“非衣”(陪葬的帛衣),绘有人世以外的世界,这件帛衣分三个部份,中间应是指人世间,而人间的上幅和下幅,则明显绘有两个风格明显不同的世界。

古人相信死后有机会去乐土或恶土,但到达彼岸的方法,似乎与生前的善恶行为无关,而是用更世俗的方法。例如道教相信僻谷(禁食)或炼丹等可以成“仙”,或以方法贿赂死后世界的官吏。从现在出土的秦汉墓葬可见(最出名是秦始皇陵墓),古人相信死后世界与现世一样,有一套官僚秩序,黎民百姓在彼岸仍要纳税服役。所以,有权者的墓葬埋有大量陶俑,以供死后差遣享乐,或者在陪葬品中放入大量铜钱和陪葬品,列有“清单”记载给彼岸官吏孝敬贿款。而中等之家,未必能有大量陪葬品,但会放置“铅人”代替墓主在死后世界服役,这些都是当代“纸扎公仔”前身。

唐朝《地藏十王经》第五图“第二七日过初江王”。赞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万队涉江波,引路牛头肩挟棒,催行鬼卒手擎叉”(Wikimedia Commons)

地狱最先并非阎罗王独大

魏晋时代,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混合,新观念取代中国原有人鬼信仰,鬼神来往人间有新限制,人生前善恶行为亦影响死后去向。例如佛教地藏十王信仰,人生前善恶如何影响死后生活这信仰开始普及。唐代的《佛说十王经》将印度佛教中阎罗王和中土冥界泰山王重新整合,把阎王当作地藏化身,成了以“十王”为主的新地狱说。在电影《与神同行》,故事涉及的地狱十王说,便是韩国由中古中国传入的民间传说。

韩国电影《与神同行》的地狱世界观,便是来自中国的十阎王殿传说。(电影截图)

相比当代只以阎罗王一人总司地狱,佛教原本传说是以十王分掌地府,各有所司。十殿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和转轮王,也就是地府的十判官,不同文本十王次序略有出入。民间亦流传,人死后在冥途上,要逐个接受十王不同道德标准的审判,若果不合要求而生前作恶,不同殿王便会给予刀山、火烤、剑树等不同刑罚,让亡灵在地狱永远受苦。若果通过审判,则可以在转轮王后重新投胎做人。

现在传说的《十王图》绘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地藏为主导的《十王图》,常见于帛画、壁画之中;另一类是带有故事叙述性质的“十王经卷画轴”,是抄写《十王经》的产物。现在较出名的《十王图》作品,有出土自敦煌遗书的《十王经变》五卷,全部流落海外,有图而无文,有研究指十王传说在唐代已广为人知,所以仅看图画已可明其意。除此以外,另有绘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十王图》有关壁画,其他源自敦煌藏经洞的帛画和经卷画轴,则藏于法国罗浮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印度德里中亚博物馆、日本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等地方。

《十王图》(https://religion.moi.gov.tw/)

【延伸阅读】

【七夕】古代疯狂购物日 宋代更有抢手限量版娃娃

黑神话悟空|国产3A游戏引全球注目  西游泛滥为何仍乐此不倦

奈河前身为“三途川”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投胎前过奈河桥喝孟婆汤,奈河原型亦是来自《十王经》。

相传在黄泉路上盛开著只见花不见叶的彼岸花,路尽头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台边有个孟婆亭,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守候在那里,给每个经过的亡灵递上一碗孟婆汤,让人忘了生前一切投胎做人。

“三途川”又名“三途河”、“葬头河”、“渡川”,这河川据《地藏十王经》所载,是用来分隔现世与死后世界。三途指涉哪三个概念,众说纷纭,但它的前身应该是印度传说中的毗陀罗尼河,印度文化相信无罪之人,死后才能过此河到彼岸。“三途川”现在仍然保留在韩国和日本的民间传说中,在中国则结合《山海经》传说(相传孟婆原型来自此书),演变为“忘川”或“奈河”。

原本用来分隔阴阳的第一关“三途川”,在中国的地府传说下不断搬迁,最终成为过了十殿后,投胎做人前的终点站。“三途川”在中国称之为“忘川”或“奈河”,上有奈河桥(奈何桥),有牛头马面把守,生前罪恶深重者,将要被推落此河的血污池,受到蛇蝎侵咬。此河河水有迷魂作用,故曰“忘川”,是孟婆汤的原料。

土佐光信所绘《十王图》中的三途川(WIKI)

在日本,虽然没有奈河桥和孟婆的传说,但相传过河要雇船家,这时必须付上六个铜钱作为船资,故人死后而要陪葬六文钱,无六文钱的死者会被剥下衣服代替渡船费。这个源自佛教地藏信仰的典故,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将因不断杀戮,抵触了佛教的大戒,信众相信这样死后会堕入地狱受苦﹐所以地藏菩萨以此六文钱打救六道众生,解救这些信佛的武将。武将如真田幸村家族,便以六文钱符号作家徽,表示他们视死如归,准备死后渡三途川。

日本电视剧真田家武士造型,头盔有六文钱家徽。(网上图片)

参考资料:

宗教知识家线上百科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

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

(美)太史文《幽灵的节日》

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殿堂级人物黄海,多个作品成为经典,我们一齐重温当中佳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