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Cult讲沟】信和中心30年古怪不变 成本地Cult集中地

撰文: 黄沛鹏 王嘉政
出版:更新: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说了几十年,但艺术文化以外,暗地里却建构一套完全属于这个地方的Cult文化。Cult这个词意义甚广,可以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至于香港的Cult文化,概括地说等如同音中文字:沟,如本土文化般看似拉杂成军却自成一格,有中有西有正有邪有血有肉。
摄影:潘思颖、网上图片
插图:加菲

不经意建立的Cult文化

香港的Cult文化,第一个反应,理所当然是港产Cult片。

从前的港产Cult片,是不经意地而来,由邵氏年代桂治洪执导的《蛇杀手》、《邪》到后来邱礼涛作品中的粗糙与杂乱,自成一格,最终成就了《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和《伊波拉病毒》两大港产Cult经典,当中有血腥、暴力、色情、变态兼而有之,当然不可不提刘镇伟的无厘头与彭浩翔的怪鸡,他们都是本地Cult电影的重要人物。近代还有黄精甫、刘浩良、火火等接棒,不管他们是为Cult而Cult,也是一股新势力。

有电影,当然少不了音乐。自1990年代的辉煌岁月后,香港流行音乐经常被人狠批,甚至批得体无完肤,不过主流的另一面向,却不时出现风格独特的Cult歌手乐队。1980年代由的士司机转行当唱作人的夏金城与反建制Punk乐队黑鸟,是本地早期另类先锋,后来90年代出现了Indiepop乐队AMK,他们的港式Indie风格,深深影响后辈my little airport,另类的曲风,配地道的广东话歌词,成了本地Cult歌元素。

信和的杂乱无章,无心插柳将其变成香港Cult地标。

孕育另类专家

我们有Cult Icon,还有电影音乐的Cult Classic,不过说到最Cult的地标,非位于旺角的信和中心(下简称信和)莫属,信和之所以Cult,是因为其没有定位与风格的个性。

旺角的商场众多,西服有荷李活中心商场、玩具有兆万中心、潮流玩意有潮流特区、摄影器材有星际城市、电脑产品有旺角电脑中心、平价女装有旺角中心,商场个性鲜明,有特定顾客群;相反信和却走向极端,集合很多主流和非主流的元素,既可找到最新鲜热辣的韩星副产品、手机配件,夹糖、格仔舖等等,兴起日本手造眼镜,也可见金子眼镜产品的踪影,当然少不了人人疯抢的adidas NMD波鞋。

与此同时,场内也可找到经典与绝版的唱片、电影、动漫与电玩产品,那强烈的对比,使Cult味更见浓厚。“沉迷”和“钻研”,是信和另外两个关键字,孕育出不少专家,他们对自我喜爱东西的专业知识,或多或少是从这个地方汲取。

由1980年代至今,信和见证了潮流转变,明星相、翻版CD、三、四级色情影碟等等:曾几何时信和也是代表唱片受欢迎的指数,曾试过乐迷在地库唱片店排长龙,为求买下张学友的《真情流露》CD,见证了本港乐坛兴旺岁月。1990年代初当二手CD兴起时,地库也曾一窝蜂出现多间同类型店舖,不过潮流一转,也瞬间消失。

黑胶唱片同样是信和另一有趣的例子,笔者在1990年代黑暗期,亲眼目睹二手黑胶唱片店,以“断斤称”的方式收买经典罕有的绝版唱片,自己亦以数十元价钱买下原版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Psychocandy》等珍品,简直难以置信,而近年黑胶回归,同一个商场,同一间店舖,同一张唱片,却升价10倍,“寻宝”正正是到信和购物的乐趣之一。

没规管下的成果

my little airport不下一次在作品中关连到信和中心,乐队2004年的成名作《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曲中提到的动物园,其实是位于信和地库的独立唱片店Zoo Records,不过后来Zoo已搬迁了好几次;其后my little airport再来一曲《去信和卖碟》,直接写出到信和放碟的血泪史。

自建成以后,信和几乎没有作出任何修葺或更新,仍然是1980年代的老模样,残破、阴暗、挤迫,这是现今也许仍然有人认为信和是乌烟瘴气的原因。

不过这里自然构成的独特生态,依旧有大量捧场客,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踏足信和,他们在这个地方找到自己的心头好,没有大业主规划,没有物业管理规管,没有主题限制,信和在这个三不管的状态下,30多年来不变中的转变,古怪又有趣,变成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标。

有人说未去过信和,等如未去过旺角。或者该说,未去过信和,等如未亲身感受过香港Cult文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