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唱片店】信和CD交易所告别 黄色便笺乐评成绝响
今日(4月18日)凌晨,香港雷射唱片交易所(CD交易所)主理人张家裔(Carl)在Facebook留言宣布结业。
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说香港唱片零售业几咁悲惨,本地大型连锁唱片店,耳机、手机配件数量多过CD、黑胶,讲得多都口臭,但实况是唱片店又执一间。旺角信和中心作为香港少数仍有不少唱片店的商场,CD交易所一定是老鬼中的老鬼,经历廿七年时间洗礼后,那招牌式的黄色便笺“迷你乐评”快将消失于MK中。
去年,我们曾为信和中心的Cult专题寻访Carl,现先回带,重温他对这个守住了廿多年老地方的理智与感情。
黄色便笺作标记
一直以来,信和跟音乐好像形影不离,由J-Pop、K-Pop、Canto-Pop,再到古典与另类,商场地库更是音乐寻宝地。
位于地库的CD交易所,已开业廿七年,是信和仅存老商店之一。老板张家裔(Carl)于1990年1月1日,在信和地库创立CD交易所,是信和甚至全港首间二手CD舖,然而商场内有另一CD舖自称开先河者,“对方同于1990年开业,然而我在元旦日开业,比任何人都早。”当时Carl在现已停刊的《年青人周报》登广告,在卖广告中跟对家互争“全港首间二手CD舖”之位。
广告笔战打响名堂
对手指另一间在旺角的店舖,是比Carl更早经营的二手CD舖。Carl解释对手何以错误:“那是首间卖二手CD的舖头,不代表是‘首间二手CD舖’。这是Hi-Fi音响舖,常备CD给人客试机,唱片用旧了或堆积太多便放售,我都帮衬过。他们主要业务并非二手CD;但我以经营二手CD买卖来赚钱,最多间中兼售海报。”当年《年青人周报》编辑好开放,任由两间店舖把广告版面变成战场,而读者爱“食花生”,特地买书看这场别树一格的笔伐,正反双方又可宣传,“有时你要尊重你的敌人。好过瘾,这样一闹,他令我出名,我又令他出名。”如此维持了两三个月,骂战结束,全因对手失言,消声匿迹,“对方竟以‘始作俑者’形容自己最早卖二手CD,我拍档中文好国学精,知道那成语属贬意;问编辑,他是有料之人,知那是错字,却不校正,任其原封不动出街。”
先后经历天灾与人祸
近年音乐市场整体急遽萎缩,Carl说危中有机,“部份唱片舖做不住结业,乐迷仍要渠道买碟,人不做我做,等于少了竞争对手;乐迷在流失,但仍保持关键少数。”因此他很著紧留住生客,“熟客会移民,永远在流失,生客是新血,多来几次就变熟。”信和商户多数跟业主每两年续约,也是面对加租压力的关口,“十年加五次,顶不顺就撤出,业主很无情,都想迫迁换人,”Carl便说之以理,请求对方在租金上“放生”,加幅不要那么剧烈,“我写信问业主,信和有哪间店比我更有地标特性,更独立自主?一提唱片舖却会想到我。”最终成功说服了业主留情,廿多年以来都得以在地库生存。
Carl以“废墟”来形容他在信和创业时的光景,那是个十室九空的死场,租金超平,“1990年入主信和,百废待兴。”在地库经营更历经天灾人祸,所谓“天灾”,是2000年间旺角弥敦道出现多次大雨,水浸街头,“因渠道淤塞,加上去雨水设施九流,整个旺角疯狂水浸。”由于地库关系,每次水浸都及膝,引致多次停电,漆黑中伸手不见五指。“多次浸湿货物,由于没保险公司,损失货品之余更失去做生意的时间,叫苦连天。”至于“人祸”,则是色情四仔DVD泛滥于信和年代,“场内有黑社会睇场拉客,又道友叫卖,厕所更满布针筒,警察海关经常来巡查,气氛紧张。“日后如果我不做,不是因为我赚唔到钱,是意兴兰珊。”Carl对信和,终究有份难离难舍的感情。
后记
距离这访问事隔只是半年,当时Carl说得到业主开恩,“廿多年以来都得以在地库生存”,可惜最终还是敌不过种种不同原因,为CD交易所画上句号。挤迫、杂乱是事实,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有如“鬼画符”的黄纸乐评。
香港雷射唱片交易所(CD交易所)
地址:旺角弥敦道582-592号信和中心地库B32室
电话:2782 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