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解会惊?】逐渐消隐于大众媒介 港式恐怖的在地美学与危机
广东话“吓餐饱”真够形象。
恐怖美学之所以有市场,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听鬼故事、看鬼片和逛鬼屋,“吓餐饱”三个字正好点出了原因 ── 惊吓是一种能让人得到满足的感官刺激。
说到恐怖美学,我们常常想到日本,想到即将来港办展览的恐怖大师伊藤润二,其实香港也有自己的恐怖美学,恐怖片曾是港产片的一大类型,电视剧、电台节目、小说都能看到恐怖故事的身影。只是现在电视台迎合家庭观众,多播放合家欢节目,恐怖类的电视剧几乎绝迹;而鬼片又进不了大陆,电影公司已鲜有投资拍鬼片,港式恐怖美学在大众媒介上的阵地已经买少见少。
撰文:陈奉京
插图:加菲
在问人们“享受”怎样的恐惧之前,或许先要问:人为什么会恐惧?
恐惧往往来自于凝视
多年前的一个深夜,记者坐在自己家中,因为看了电脑太久,双眼疲惫,便转头望向窗外,看到的不是美丽的万家灯火,而是窗外竟然有个人正盯着我。四目相对的时候,心里一阵发毛,吓得差点全身起了鸡皮 — 别说家住39楼,就算住在底楼,三更半夜,突然发现窗外有个人望着自己,那也实在不能不惊恐。
是的,那次是自己吓自己。黑夜使窗户成了投影媒介,卧室里的灯光把我投影到窗上,然后把自己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其实不仅是记者,听说不少人照镜子时,凝望着自己也会感到恐惧。有人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人对镜中的自己有种陌生感,但想要说的是:人的恐惧是来自于凝视。
只要闭上双眼
其实很多恐怖图片、恐怖场景本身并不恐怖,但你凝望它时,你却毛骨悚然、心里发怵。写这篇文章前一晚,正好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图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但是愈看愈觉得不对劲。之后发现,原来这张图片背后有个故事,传闻卡通片《蜡笔小新》VCD剧场版在播放时会不时出现这个画面。
但在不知道这个传闻之前,恐惧如何而来?说到底,还是因为凝视吧。“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凝望你。”尼采讲的,当然不是恐惧,却可以借用来解释凝望如何产生恐惧感。你想想,当你凝望着长长的走廊,当你凝望着黑暗……其实,你只要闭上眼睛,就好很多。
卖少见少 港式恐怖是种在地美学
一部成功的恐怖片不仅能当场吓到你“标尿”,而且能在之后一段时间里在你脑里挥之不去。能做到这一点,多归功于故事场景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学校、行人隧道、屋邨、电梯、游乐场等等,恐怖故事愈让你感到“真实”,惊吓的效果愈强。很多人不敢看恐怖片的原因即在于此,人离开了戏院,却仍要在故事里的那些真实场景中生活。倘若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世界,显然不会达到如此强烈和长久的恐惧感,因此恐怖故事多发生在当代或近代,而不是遥远的古代。
古代当然也有鬼怪故事,但古代的鬼怪故事是用来吓古代人的。说起来,古代的鬼怪故事和现代的鬼怪故事还有一个重大分别,古代的鬼怪故事不纯粹是用来吓人的,还有更高一层的道德教化作用。老人家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也常拿鬼怪来吓唬小孩,以此教导他们要听话。比起中国的小孩,西方的小孩就要幸福多了,万圣节时不仅不会被大人恐吓,还可以反过来跟大人要糖果。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鬼故事当属《聊斋志异》,清代学者有此评价:“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路边摆摊搜集故事写成,鬼故事依托于民间的创作和传播。香港已很多年没再出产能广泛传播的都市传说或鬼故事,鬼古文化从大众文化层面渐渐消退,但每年的万圣节,游乐园依然费尽心思布置鬼屋作招徕,人们也愿意呼朋唤友入内狂欢。可见恐怖美学依然有强大的消费需求,甚至成为现代衍生出的创意土壤。
而人就是这样,又要惊,又要玩。
自古以来,香港都充满形形色色的鬼古与民间传说,至今依然口耳相传,听落或会毛骨悚然,随时自己吓自己。
1. 乱葬岗
因天灾、疫症、战乱等出现,导致大量死亡,需要尽快处理尸体,于是将多人不分身分一起草草埋葬。1940年代二次大战香港沦陷时期,日军大量屠杀港人,尸首众多只好四处埋葬成乱葬岗,现今不少学址也流传从前是乱葬岗,于是引来很多学校相关的鬼怪传说。
2. 高街鬼屋
位于西营盘高街的一幢欧洲式花岗石外墙建筑物,于1892年落成,最初是国家医院外籍护士宿舍,及后加建并改为女子精神病院。日治时期日军将此用作为刑场,医院前佐治五世公园亦为乱葬岗,1970年代荒废后更见阴森,闹鬼传闻不绝。现址只保留建筑的正立面,并改建成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
3. 辫子姑娘
本地校园鬼古特别多,1970年代辫子姑娘是其中一个广泛流传的鬼古。话说中文大学一男生遇到一位哭泣中的麻花辫子姑娘,当男生看到姑娘面貌即吓破胆——因她脸上也是一条麻花辫;而这女鬼传说源于1960、1970年代很多大陆人随火车偷渡来港,辫子姑娘因在中大附近铁路段跳车时辫子被勾住扯开头皮和脸皮惨死。
4. 九铁火车广告
1993年九广铁路一辑电视广告,内容讲述六位小孩在森林原野中扮着火车行走玩游戏,原意是九铁服务努力以大家对火车的美好印象,由童年延续下去。不过广告由场景、配乐到色调,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于是传出片中小朋友口角流血、多了一只脚、男女变异等,后来甚至传出参与广告人全部死亡,最终九铁出来澄清没有人死去,所有怪异场面也只属剪接做成的错觉。
5. 主题公园哈啰喂
2000年开始,香港海洋公园借庆祝万圣节作主题,每年十月期间举行《哈啰喂》活动,由于广告创意无限,先后找来玄学家司徒法正、演员罗兰、填词人黄伟文等参与,引来很大回响,活动深受市民大众欢迎,连竞争对手香港迪士尼乐园也跟随举办万圣节相关活动,加上各大餐厅酒吧推出的节庆饮食,由此可见鬼在商业市场上也“钱”途无限好,不一定是负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